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3

提升 职业院校 教师心理素质探析

杜印松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山东省济宁市 272067

摘要当今高职院校发展面临诸多新情况,扩招后办学层次变得复杂,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千禧一代学生又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师感到书难教、学生难管,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纷纷感到心理压力大,职业挫败感强烈。本文就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应具备的基础心理素质,提升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等问题作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提高 教师 心理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社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批有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生源的多元化,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意识强烈,这些又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新挑战。过去几十年来形成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当今的课堂上愈来愈显示出不适性,教师也深切感受到书难教、学生难管,教师对课堂教学纷纷感到迷茫和困惑,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课堂教学时很难达到兴奋的状态,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教师也很难体验到职业的获得感和快乐感,教师的职业困惑感和职业倦怠感油然而生。如何才能让教师适应职业教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改变目前的职业体验,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战胜目前职业困惑和迷茫的信心,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理应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研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应充分认识自身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特别是对现在的职校生应将“教书育人”变为“育人教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潜移默化,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承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有关研究证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多方面:一是教师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一个教师有着活泼开朗的性格,上课精力充沛,风趣幽默,对学生和蔼可亲,善于接触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气氛轻松愉快,学习效率高。相反,如果教师性格孤僻、少言寡语、脾气暴躁,很少与学生交流,学生在心理上疏远老师,教师就很难把握学生的心理,不易与学生沟通,实现不了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效果就比较差。二是教师的心理素质也影响学生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青年学生的性格和世界观正在形成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很容易模仿他人。而教师与学生接触多,对学生影响大,自然就成了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世界观等,学生都会模仿。若教师体罚学生,学生就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教师若处事不公,乱用权力,偏向学习好的学生,会影响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形成不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是教师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协调。如果教师时刻重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能够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便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和学生沟通与谈心,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行为方面协调地全面发展,使悲观的学生快乐起来,懒散的学生勤奋起来,固执的学生灵活起来,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既然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教师必须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建设,尽快调整面对教育教学困难情景的心理状态,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增强新时代教师的角色适应力、心灵感悟力、心理承受力和情绪控制力,努力做一名与时俱进的职校教师。

二、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支配和调整着教师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胜任教师这一神圣职责;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而教师面对的每个学生又都是不同的,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修炼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群体的变化,才能更好地面对每个不同学生的表现,才能有效调节工作过程中呈现出的喜怒哀乐情绪。而当今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智慧的点燃着,学生也可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如父子关系,而应是教与学两个平等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学生与教师具有平等的主体人格,过去师生间服从与被服从关系已难以为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所有这一切,都提醒我们教师要适应新的变化,主动提升自己心理素质,以应对新情况给我们教师心灵世界带来的新挑战。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要不断提升角色适应力、心灵感悟力、心理承受力、情绪控制力等基本心理素质。

教师的角色适应力是教书育人的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规律,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一代一代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学生身上的时代标签愈来愈浓,学会读懂当今学生,学会适应学生的需求,学会调整对教师角色认识,以更好地增强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新的教育对象的变化,提高新的环境下对教师角色再认知,建立新时代师生关系、教与学关系,扮演好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在教育思想的转变,师生关系的构建、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环境的营造等方面更加适应现实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履行新角色的能力,当教师角色转变到符合现实需求,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教师的心灵感悟力是热爱学生的基础。心灵感悟力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感受能力,心灵感悟力强的人不仅能读懂自己的心声和体验,而且能很好地破解他人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能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感悟力强的教师能设身处地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能很快悟出一级一级学生的新变化,能迅速成为学生的倾听者,能很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应加强情商修炼,增强自己的同理心,更好地体会和接纳新时代学生的新变化,更好地形成师生间的心灵感应,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爱。

教师的情绪控制力是为人师表的基础。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一生中总会不断地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产生不良情绪,但人是有理智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有理智驾驭情绪,而不是作情绪的奴隶。任何教师情绪化的处理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连自己情绪都无法控制的教师又怎么能为人师表呢?职业院校的教师,面对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的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体验,这些学生的个性又比较强,不会像以前的学生一样对老师言听计从,学生的管理上也经常会有挫败感,这些情况都会对教师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教师如何合理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考验,面对现实中的负面情绪体验,作为教师理应做的事,就是不断加强自身情绪调控能力的训练,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身修养水平,努力掌握各种有效情绪调节的方法,一旦产生负面情绪,能够尽快得到调控,使工作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师生关系不会受到破坏,为人师表的形象得到更好维护。

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是诲人不倦的基础。心理承受力是个体抵抗既定事实或意外打击的能力。职业院校教师要用诲人不倦的精神去教育培养学生,用耐心去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些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专业和职业方面的知识,更谈不上亲身体验了,即使专业是他的选择,选择时也存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顺从性;另一方面,这些学生中学时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学习的持之以恒精神或学习的自信心就不够,进入职业院校后,要改变他们已经习惯的学习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去帮助他们;职业院校教师还要用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去接纳表现不良的学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的教育是对教师心理承受力的持续考验,后进生的转化持续的过程,只有心理承受力强的教师不断通过教育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领后进生不断进步成长,付出极大耐心的教师才能与诲人不倦相提并论。以上对教师的角色适应力、心灵感悟力、心理承受力和情绪控制力的修炼,是我们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做好的功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对目前教育教学的挫败感,才能激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步伐,才能让我们体会到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

首先,教师应树立新观念,营造好心态。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建立适应现代教育的新理念。观念引领着人的认知,认知决定着人的态度,态度又影响着人的行为。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一代学生,当今的教师必须树立与时俱进新思想新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扮演新时代教师的角色,才能做一位受新时代学生欢迎的好教师。现代教育彰显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智慧的点燃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师道尊严关系,更应该是知识学习和智慧开发的合作者;教与学的模式,也不应仅是“师讲生听”方式,更多应是启发、探讨及交流等模式,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越来越容易和快捷,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简单化和多元化,教师传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之一;当今学生也越来越具有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他们想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只当听众。所以今天的教师,理应走出传统观念下形成的教育教学观念,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顺应知识爆炸时代要求,满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以新的理念为指导,积极践行教育教学的新行为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克服用过时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教育新时代学生而产生的迷茫和困惑。

其次,教师应加强心理知识学习,呵护心灵世界成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仅源于学生的问题,也源于自己对产生的心理问题缺乏有效解决办法,特别是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学习,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缺乏系统科学方法;再加上阅读学生行为现象背后心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往往把现象当作问题来解决,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样就会很容易使教师产生挫败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甚至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科学的学习,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教师只身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心理科学的学习,可以提高教师读懂学生的能力,看清学生行为现象背后的心理问题,容易找到标本兼治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教师的成功愉悦感,避免“对牛弹琴牛不应”式的工作挫败感,减少一些由于工作不当造成效果不佳而形成的一些负面情绪体验,让教师进一步体会到学习和运用心理科学知识,达到助人自助的双效作用,实现教师自身心灵成长和教育教学效果双丰收的局面。因此,教师应注重学习心理科学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使教师的心态与育人工作更符合心理发展规律,提高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教师应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合理调节和排解心理问题。人是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高级动物,人的情绪大脑时常决定人的喜怒哀乐愁,教师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是人之常情之事,因不同的场景出现,就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也体现出人的情绪表达的丰富性,每一种不同的情绪的表达,都反映出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状态,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都应呈现出适度的强度和时限,特别是一些负面情绪的强度和时限,如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就会给你带来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因此,教师应掌握一些心理问题急救方法,合理调节和排解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 放松训练、注意力转移、认知调整、合理宣泄、理性升华等等方法,加大自我调节力度,做好心灵成长的自我呵护,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四,教师应强化自我反思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所进行的回顾、分析和总结。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优秀教师=经验+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他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和“助跑器”,通过自我反思,教师能够促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师生观。通过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专业知识的反思、教育教学技能的反思、教育教学能力的反思等,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性的教育教学实践者。一个经常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培养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反思是进步的起点,没有反思就没有突破和发展。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调节和修正,不断完善并发展的过程。只有及时反思,不断反思,并做出有效的总结和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教师的潜能,才能促使教师突破自我封闭,不断实现新的进步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玮.职业院校教师管理文化困境与路径选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5):43-44.

[2]张敏.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吉林教育:综合,2015,0(16).

[3]杨贵凤. 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J]. 考试周刊,2008,(24):9.

[4]刘士宏. 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J]. 大学时代(下半月学术教育版),2006,(10):149-150.

[5]张丽丽. 浅谈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J].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4,34-35.

[6]李晓星.陶行知师德教育理论与现代师德建设[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1,0(2):39-41.

[7]《驱散心理迷雾》(王极胜著 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

[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2年出版)

[9]《教育的智慧》(林崇德著 开明出版社2000年出版)




【作者简介】杜印松(1963-),男,山东滕州人,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