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主导”作用谈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从教师“主导”作用谈有效教学

曲燕然

常州市金坛良常初级中学 江苏省 常州市 213200

任何教学都以有效性为目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正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加之现实的迫切需要、教学途径的不断变革,教学理论的深刻探索,这一切都催生了有效教学理论的生成。虽然目前,对于有效教学的界定,各方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定义,但其中的共性结论是,有效教学应该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其中,教师有效的教作用及其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身份,对自己的主导地位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自信。教师应尽到自己的责任,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地位的明确,对有效教学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即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所得,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再思考,以期对有效教学作一探讨。


一、明确“主导”的内涵

一直以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教育普遍的共时。且新课程改革尤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这样的倡导之下,表面看起来,似乎任何没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课堂形式,任何不给学生表现机会的课堂教学就是落后的教学形式,“满堂灌”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为了“赶时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是一种十分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教师的一切课堂教学安排都是为了使学生走向自己的教学预设,学生为了得到肯定或思维懒惰,敷衍教师的课堂任务,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更是因水平、兴趣的差异,课余时间有限,课余学习工具媒介的缺乏的客观限制,师生、生生之间假合作。表面看起来教师能够“面面俱到”到每一个知识点或者每一个学生,而实际上,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本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情绪,表面上的假合作,甚至掩盖了本质的问题,看似课堂环节设计的井井有条,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并不能得到保障。更有“满堂问”的教学设计,教师不停的抛出问题给学生,以为不停的向学生发问,就是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另有把学习全全交由学生自己组织,这看起来是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但真正细细考察起来,这种做法,是完全否定了教学、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和能力的培养,更会让课堂沦为优秀学生的展台,落后生将更难有机会得到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教,没有了“主导”作用,学生难免受到其自身水平的限制,在这种课堂上,表面看起来是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没有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免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而难以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何谈有效。所以,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首先应明确自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明确“主导”的内涵,杜绝形式主义,真正发挥教师“指点”“导向”的重要作用。

二、把握“主导”的方向和时机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到知识的内核中,帮助学生沥青知识的来龙去脉,把知识学深、学透,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的意义,更在于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学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或者说学生学会、掌握同样的知识内容,花费的时间更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首先明确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和任务,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而服务,所以,应严格区分“学得深、学得透”与“讲得深、讲得透”。有些教师正是不加以区分这前后的差别,故而在一开始就无法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把自己的“教”凌驾于甚至脱离于学生的“学”,教师在这样一种授课心态下,其“主导”的方向性难免出现偏差,课堂的有效性自然无从谈起。所以,有些教师看似“事无巨细”的讲解、密密麻麻的板书、一再补充的教学内容,这些不但不能促进有效教学,反而毁灭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甚至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所以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无法完全预设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些学习体验,教师尤其要善于捕捉,抓住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临时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待某一现象或问题,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反映,尤其那些对启发学生思维有益的观点,如果能够准确的把握这其中的变化,对于教学将大有裨益。《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因为部分学生对晋退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们就此展开了讨论,学生的反应强烈,论述、批驳此起彼伏,不少学生联系古今中外许多历史,引经据典,语惊四座,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兴趣盎然。甚至感觉课上辩论得还不透彻的,下课接着辩论。对学生来讲,文言文的课堂也变得有趣,学生的兴趣促进了教师授课的热情,师生关系达到了和谐,从而使得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所以,要准确把握“主导”的方向,发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帮助和鼓励学生“学得深、学得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切实的收获,所以,教师的“主导”,首先应关照学生的学习动机,关心学生的情绪体验,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当学生提不起精神的时候,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对知识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细腻的注意到知识点和学习过程;当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学习要点的时候,教师应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三、拓宽“主导”的边界

学生在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在不断的成长,因此,他们永远都不是白纸一张,任由教师“挥毫泼墨”,教师的“教”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的“前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多与少”“对与错”“早于晚”的差异,即便是学生本身,也会因所接触的不同知识和不同的人而出现“前知识”的交叉和模糊,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上,学生所谓的“前知识”,有可能是个别学生有,其他学生只是附和的因素。对于个别学生的“前知识”,也应深思:他们是知其皮毛还是知其实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认真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好教学的真实起点,给那些暂时未知的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引导那些一知半解的学生深入思考。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能仅仅停留于课堂活动。为了教学的有效性,尤其要重视课前活动。教师尤其要选择恰当的课前活动形式,保证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语文课文中的字词,作者简介,课文背景,如果教师把这些也不加安排的作为课堂教学环节,难免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可在课前,通过组织恰当的自学形式,或者布置有效的预习任务,将这一部分完全可以自学的部分从课堂教学中节省出来。不管是布置预习任务还是组织自学形式,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预习环节,越是能够让学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焦虑,越是能够有创造性的紧张,越是能够让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充满期待,越是能够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积极参与才是有效教学最重要的条件,因此,甚至可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止于课堂,课前尤其显得重要。


教无定法,但应用心。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所有的教学细节,都应该是教师关注和用心的对象。我们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就一定能够不断进步,早日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余文森,刘东岩.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

[2]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有效教学.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有效教学策略.张家军,钱晓坚.人民出版社. 2018年

[5]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俞晓鸿,苏宁,沈云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6]语文有效教学与文学教育研究.刘云生.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7]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刘新长.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