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 —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 研究 —以 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王红梅 张亮 杨丽英 于景洋 刘仁涛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时代如何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本文以高职院校双高建设为背景,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以我院环境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新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并构建裨益。

关键词:双高建设 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国家高度重视校企(地)协同育人、协同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模式,坚持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

  1. 双高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同时也由于新使命而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考验。当今社会需要补充大量具有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操作能力强、能够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走地校、校企协同合作教育之路,确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把培养既有实践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激发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形成高职院校积极面向地方及企业,地方和企业热情支持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校企合作教育局面,是当前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当前校企协同育人过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越来越清晰自身的定位,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已经逐步推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已被高职院校所认同。现在我们常见到高职院校推荐学生到企业就业、与企业签订实习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等,这些无疑也是校企合作的形式。但是仅仅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方法,把实习基地的建立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把实习安排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这只是种粗浅的校企合作方式。而停留这种层次的合作会使学校师生越来越缺乏参与热情,企业也因享受不到这种校企合作方式所带来的实际效益而把双方的合作视为负担,失去合作的兴趣和动机。虽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学校性质、功能的差异,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校企合作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法律机制,即体制机制还未完善;校企双方如何在资金、资源和价值理念等方面形成利益共同体;本应是第三方的行业协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行使其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而游离在校企合作之外;政府作为主导部门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的作用还不甚明显。因此,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来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应该从应急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思路。

三、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思路

协同育人不仅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在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方式和形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具体教育实践中都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1)协同育人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既要考虑专业自身,也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还要考虑社会环境需求,即要把学校育才、学生成才和社会需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各方协同,各方参与,不同的需求充分表达,最终能够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2)协同育人有利于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高效配置。

无论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以及环境均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协同培养人才可以使这些资源在教育过程有序高效流动,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以及教育手段的合理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4)协同育人还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协同育人可以强化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能够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拉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距离,延伸毕业生就业的空间,进而提高高校毕业生择业理性和用人单位用人合理性的匹配,促进大学毕业生稳定、有序、高质量地就业。

环境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开展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打造的水力学、环境化学、工程测量、水污染控制技术深厚功底;有利于突出水质分析技术、环境监测或清洁生产的基础特色;能够科学地运用检测方法与技术从事环境监督管理等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引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后果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环境污染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环境安全提出更高和更紧迫的要求,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空间。

四、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协同育人是在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实践,适用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及各类人才培养和发展,因此,协同育人的培养目标要求上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需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目标。立足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这就是协同育人应当在共性的基础上力求个性的发展,彰显出合作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1. 社会效益的获取是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

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把拥有知识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高职院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与社会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这个实质性效果就是能否产生出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能否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具有社会效益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键所在。

  1. 政府的积极支持是协同育人的根本保障

政策保障是对协同育人的正常运行和稳步发展尤为重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协同育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多措并举解决产学研合作教育资金保障难题,确保协同育人中拥有足够的资金能够解决合作教育每个环节和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而导致的系列问题。

  1. 结语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需要。我们在实践摸索的过程中将不断研究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更好更合理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法,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真正实现高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价值。


课题名称:关于高职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校、校企、校系协同育人探索研究

课题编号:HZJG2021245


参考文献:
  

[1]冯立元.校企合作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6):207-208.
  [2]弭娜.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评估指标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4):24-26.
  [3]赵文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