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3

“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教学设计

石中华

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中学 472000


【内容分析】根据八年级上册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在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础上对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了清晰的认识。第四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等方面形成对国家的深刻认识,进而培养学生能主动关心国家发展,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增强国家认同,为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初二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他们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但同时易受外界影响,凭感情行事不够理性,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存在误区甚至完全不解。也正是因为中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甚至是学业压力等原因导致他们无暇顾及新闻时事,所以帮助学生知晓国家时事并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议题设置】孟晚舟事件历时1028天这将近三年的时间,无数国人一直在关注着这起事件。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孟晚舟事件想要解决或许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国家利益,本节课以孟晚舟事件为主线进行设计,探讨为什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对孟晚舟事件的了解,在师生互动中,有意义地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利益。

2.围绕孟晚舟回国,在情境设置中,能正确认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在视频欣赏、展示分享等活动中,增强课堂参与能力,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帮助学生提高爱国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国家利益,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树立正确国家利益观,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事件再现,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了解孟晚舟事件吗?

孟晚舟事件概要: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机场被捕。被捕理由是华为涉嫌违反美国对伊朗的贸易制裁规定,美国向加拿大要求引渡(在A国家犯罪,B国家在其境内帮A国把人抓住再送回A国。但前提条件是国与国之间必须签订引渡协议而且这个人必须是双重犯罪)。历经1028天无理拘押,经过中国政府不懈努力,2021年9月25日,中国公民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返回祖国。

教师:有诗云:“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兴我荣,国衰我耻。那么,孟晚舟之所以能平安回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认识国家利益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孟晚舟事件来学习第八课第一课时“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孟晚舟事件的简要概述,引发学生想继续了解孟晚舟事件的实质和兴趣,从而形成对国家利益的深刻认识。)

二、抗争,为了国家利益

情境设置1出示“孟晚舟戴着电子脚铐出庭”图片

教师:先认识一下这位女士,孟晚舟,任正非之女,华为首席财务官。

教师提问:她的脚踝处多了一个什么物件?

学生回答。

教师:孟晚舟被捕之后,在亲朋好友和中方努力下,于2018年12月11日,加拿大批准孟晚舟保释,除了昂贵的保释金,为了在监禁期间掌握孟晚舟女士的行踪,她的脚踝上佩戴了电子脚铐。

教师:面对女儿被拘押,作为父亲任正非是什么态度呢?

情境设置2出示“任正非回应女儿被拘押”图片

教师:孟晚舟女士拒不认罪,面对拘押,即使面对美国威胁交出5G核心技术,她依然选择国家大义。而她的父亲任正非也同样说到:“我能坚持多挨打几年,包括我女儿多受一些罪,也不能把中国的利益让给美国。”

教师提问:从这对父女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最深厚的爱国情感,绝不允许祖国的荣誉和利益受到任何亵渎和侵害,我们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勇于维护国家利益。

情境设置3播放视频(2020年12月1日,时值孟晚舟被捕两周年),了解孟晚舟女士被拘押的真实情况。

教师提问:美国指使加拿大拘押孟晚舟威胁到我国哪些方面的国家利益?

学生回答。

课堂笔记: 国家利益涉及诸多领域,包括经济利益、▁▁、▁▁、▁▁、▁▁等。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包括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和平的周边环境等。

教师说到中美关系,不得不说说台海问题。最近关于台湾问题的一首网络歌曲《2035去台湾》很火。

教师提问:网友传唱的《2035去台湾》维护我国哪些方面的国家利益?

学生回答。

课堂笔记:国家的核心利益是指关乎国家存亡、绝不能退让的或进行交易的重大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包括孟晚舟女士在内的中国人民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利益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国家利益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图片、视频引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感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国家利益,力图从情感上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确认识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意义,同时渗透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回国,维护国家利益

情境设置4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女士在结束被加拿大方面近3年的非法拘押后,乘坐中国政府包机顺利回到祖国。在《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长文中称,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她还深情表示:“我想感谢我的祖国和祖国人民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我走到今天最大的支柱。”

任务设计:1.孟晚舟被加拿大无理拘押期间,最强烈的愿望是什么?

2.孟晚舟最终以不认罪的方式得以获释,她能安全回国是哪些人的努力?

3.个人愿望与国家利益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幻灯片展示:孟晚舟能顺利回国,除了本人始终不屈服的信念和深厚的爱国精神,背后也离不开国内多方面的努力:

(1)孟晚舟女士的丈夫听说自己的妻子被捕,第一时间赶回到妻子身边一直陪护;而且他变卖家产、抵押豪宅筹措保证金,为保释孟晚舟女士。

(2)任正非在知道女儿被拘押的第一时间就发表了不妥协的言论,此后的时间一直与女儿通电话、通过电话、视频鼓励女儿,给了女儿强大的支持和依靠。

(3)广大中国人民一起联署,要求加拿大释放被美国迫害的中国公民。中国人民更是自发地用实际行动支持华为。团结的中国人民让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

(4)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上对美国施压,更是把释放孟晚舟作为中美恢复正常关系地基本条件之一。外交部从2018年12月6日起一直到2021年9月24日一直向加方美方表明严正立场,并做出了不懈努力。

教师总结:那么,孟晚舟最终安全回到祖国的怀抱最根本的就是中国政府的支持,因为孟晚舟是在捍卫国家利益才会被限制人身自由,中国政府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可以让孟晚舟回到祖国。

课堂笔记:为什么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呢?

1.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

2.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情境设置5孟晚舟历经1028天这将近三年时间的拘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不屈服信念和深厚的爱国精神的坚韧现象。作为华为创始人的女儿,在外人看来这个身份一定是光鲜靓丽、自带光环的。然而,孟晚舟走到现在,是靠着自己的奋斗努力,一点一点拼搏出来的。刚入华为,只负责打字,安排展览工作,当过接线员,甚至是打杂……,干不好时会被责骂;1997年从华中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才进入财务部门,真正开始职业生涯;2011年接任CFO。十几年间,华为迅速崛起,孟晚舟女士在工作上依然勤奋,依然奋斗……

教师提问:从孟晚舟的成长中,你读出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课堂笔记:努力奋斗是实现理想、成就任何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每个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推动者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所以,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教师借用华春莹的话:孟晚舟女士的平安回国,再次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强大中国,永远是每一位中国公民的坚强后盾,中国党和政府具有坚定的意志、强大的能力,坚决维护中国公民、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坚定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教师总结:那么,为什么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呢?(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

1.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

2.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3.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4.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孟晚舟女士能平安回国的分析,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明确在中国,实现中国梦依靠人民艰苦奋斗,而个人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支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促使学生从中感受国家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带来的实际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能感知、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

四、自豪,增强爱国自信

活动设置: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为此,让我们拟定一份爱国宣言,让爱国主义情怀扎根学生心田。

我的爱国宣言

Shape1

Shape2

Shape3

Shape5Shape4

Shape6

Shape7

实现中国梦

(个人层面)

师总结:孟晚舟事件让我们更加清楚:祖国强大,人民才有尊严、安全感和幸福感,个人与国家是存亡与共的紧密关系。由此,我们更应该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应增进爱国情感,立足本职以微薄之力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设计意图:通过爱国宣言的书写唤起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更真切地感受爱国热情和具体行动在鼓励青少年为国家奋斗方面的积极作用,更深刻体会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密切关系。)

五、梳理归纳,建构知识体系(略)

六、拓展延伸,素养提升

教师:古往今来,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钱学森……这些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诗句,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努力奋斗。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以孟晚舟女士回国为背景,按小组创作一首爱国诗歌,请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完成佳作,然后交给语文老师,择优录用,发表到实验中学校报上。

(设计意图:此环节找准了爱国教育的落脚点,将课堂有限的教学延展到实践中去,能触摸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体现了知情行的结合,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

教师结束语:同学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分子,个人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支持,国家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条件,而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艰苦奋斗,只有国家安定繁荣,个人才能幸福生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重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课例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CJYB21101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