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使用育人功能效益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2

高中信息技术课使用育人功能效益的研究

赖开杰

广西南 宁市第十九中学 530023

摘要:教师之所以对课堂纪律方面进行管理,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会对违纪学生进行行为上的制止或者简单地惩罚,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不仅无法达到制止的目的,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课堂管理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和管理理念,满足学生发展中对知识需求,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育人教育;教学思考

引言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必须考到的一门学科,实战性、应用性非常的强。一般纯粹的被作为技术性的课程学习。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也可以在其中给学生以道德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育人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教师应该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与育人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根据信息技术教材的实际内容及日常给学生布置的课后实践,学生个体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育人的渗透性教育。要依靠课程,发扬每个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对自身品德修养的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逐渐形成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育人教育工作概述

首先,通过信息的获取来了解一般信息获得过程的情况。引用实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启发学生对信息的收获活动进行关注,引导他们从思想和技术方面获取信息,认识到信息的多样性和泛化,体验信息获得的过程、经历。掌握信息获得的各环节,内化成个体的自然意识,收集值得自己利用的信息,解释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1]

其次,通过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实践,掌握了信息获取、加工、管理和表达的基本方法,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思想交流,合作协助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问题;恰如其分地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了自我责任的承担,形成了与信息化社会相对应的科技价值观,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对学生道德的渗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再次,通过“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学习,明确了信息加工和表达的重要性。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是信息处理与信息交换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信息素养的一种表现。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和表达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再生”,发挥信息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加工的先进性,增强信息加工意识,内化信息伦理[1]

最后,通过信息管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正确地认识信息管理,了解必要的信息管理,能够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类,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思想,提高了自己的运作能力,养成了乐于在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和技术的习惯,体验信息技术。给生活与学习带来的方便。

此外,通过网络技术应用的学习,了解网络对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交流的影响。网络是我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学习达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普遍认识,强化对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渗透网络应用中道德规范,丰富技术价值内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育人实践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时间过少,有些教师为了不耽误课堂的教学进程对于一些捣乱、违纪、不听课的学生熟视无睹,教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课程约束性,导致了课堂效果不尽人意,长此以往不仅学生无法掌握应该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这也给教师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完善管理体系是实施有效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保证。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在实际教学当中获得知识,因此,大部分教学都是在计算机教室进行的,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无法适应。有时候,还会出现错误关闭计算机等问题,位置的安排、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不适应而且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对于课堂管理和课堂掌握的难度。所以教师要在信息技术首次开课之前,对学生讲清楚信息技术课的规定并与学生约法三章。(例如:学生上课时不能随便触碰电脑的电源线;不能无故自行关闭计算机;不能把食物带到电脑教室里食用等等)通过开课前的规定和约法,为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2]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通过“抓典型案例”的方法对学生加以纠正,如果教师发现有些同学关闭计算机的方式不正确,应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如何正确关闭计算机”这一话题,并使用微视频来进行展示计算机的具体使用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正确关闭步骤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全班学生完成激烈的交流与讨论以后,错误关闭计算机的行为的学生会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无形中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1. 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和网络道德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应向学生灌输良好的计算机使用技术和网络道德。例如,备份数据应该经常存储,重要数据不能存储在开放式计算机上,文档结构的管理应该更加容易,不阅读有害的信息,不相信网上的谣言,不通过互联网传播谣言,不进入不良网站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的危险性值得关注。例如,当学生熟悉计算机病毒时,应该通过微课视频向他们介绍小李使用的熊猫视频病毒,小李是湖北武汉人,2007年1月初,他主要通过下载的文件中了熊猫病毒,这些文件被错误地传输到其他计算机程序,严重破坏了计算机系统。他因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和非法管理计算机程序而入狱四年。因此,学生们意识到网络活动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妨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破坏网络安全,危害社会。

  1. 依靠日常的课后实践进行育人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学考的重要课程之一,日常的课后实践布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依靠课后实践对学生进行育人教育。育人教育中也包括对生活的教育,而学习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在生活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技术课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关于网络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实用的生活技能,为将来走上社会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建设美好的生活,提供最坚实和基础的保证。同时通过对生活意义的育人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生活的美好,明白自己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理想负责任。例如,教师在教学生编一个简单的程序时,可以通过微视频对程序的编写进行简单的示范,接下来可以请同学用程序编制出一封对父母对长辈表达感谢的信。将编程作为一个课后实践,让学生把无法说出口的话,写在编制的程序中,送给父母,表达对父母的感谢。这样,学习了简单的程序编制就会让学生觉得这项技能是有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教学中的育人教育必须基于教师自然和熟练的引导,并渗透到学习过程中。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视野和思维都在扩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展特色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加强自身培训,把信息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参考文献:

[1]谢莉锋.育人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02):39-40.

[2]于金玲.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育人的意义[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20, 000(0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