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态园,让幼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依托生态园,让幼儿 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 —以大班种植活动“小花生 大收获 ”为例

周婷婷

厦门市海沧区绿苑幼儿园

摘要: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德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是幼儿步入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教育。在我国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强调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劳动教育更是贯穿了义务教育整个阶段。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大班幼儿“小花生 大收获”的种植活动案例,阐述了如何在生态园中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投入种植情景和种植过程,充分感受和体验劳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支持幼儿自信而从容的生活,促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关键词:幼儿;种植活动;劳动教育


一、言传身教,树立正确劳动意识

(一)言传身教,实施正确劳动行为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阶段的教育大多数始于幼儿模仿,作为启蒙教育阶段的主导者,教师应当言传身教,在幼儿面前树立一个正确的劳动榜样,让幼儿正确实施劳动行为,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依托生态园之下大班种植活动——“小花生 大收获”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活动。活动前通过调查发现教室对植物种植知之甚少,为了活动的开展,老师不仅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家长学习,向种植专业学习。通过前自身的学习,在开展活动时和幼儿一起在适宜时节选择种植对象,收集种植工具,对场地进行规划,了解不同种植方式,如点种、苗种、扦插等。例如在“选种子”时,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知道了要挑选颗粒饱满、长得胖胖的种子,这样的花生做种子才会长的好,带着果壳的花生外表要选干净的表面,表面长毛的花生种子无法发芽,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特别认真的在选择优质的种子。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树立正确劳动意识。

(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提高幼儿劳动积极性

对幼儿而言,他们对劳动认知还是模糊的,孩子都在家长保护的羽翼之下,不知道自己的一箪食一瓢饮是需要劳动人民辛勤的付出。另外,人类参加劳作,不只是因为劳动的趣味性,而是大多数劳动可以维系我们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幼儿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成果,具备基础的劳动价值观。

在大班种植活动“小花生 大收获”中的第一个阶段是带领幼儿在生态园展开“播种”活动。孩子们拿起了小锄头、小铲子、小耙子等劳动工具开始清理场地和翻地,当孩子发现泥土里的塑料袋时,便会知道了解环保相关的知识。在播种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种子不能靠的太近,要不然小苗会争夺养分的。播种后,孩子们精心呵护种子,如:浇水、拔草、施肥、捉虫等。在这过程中孩子们高度关注花生的生长情况,观察花生的变化。通过播种花生,让幼儿初步了解大自然农耕运作规律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了劳动的过程和艰辛。第二个阶段是带领幼儿在生态园进行“采摘花生啦!”活动。经历了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以及老师和孩子们悉心照料,花生已经到了可以收获的季节,孩子们不仅知道了不同植物的收获期和收获内容是不同,还发现了花生虽然在地面开花,但它却在土壤下面结果。在摘花生比赛中,个个都是摘花生高手,收获了一框又一筐的花生。通过此次的活动让幼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辛勤劳作,才可以换来美味的食物和幸福的生活。

二、贴近自然,创设劳动教育环境

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隐形资源,教师应当以生活自然的劳动教育为核心,挖掘利用自然资源,创设适宜的环境支持幼儿主动参与劳动,从而促进幼儿养成热爱劳动以及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贴近自然,创设参与性劳动环境

让幼儿贴近生活、感受自然,根据劳动内容及形式的不同,教师可以创设出幼儿可参与的劳动环境,激发幼儿的劳动愿望,为幼儿提供极可能多的劳动机会和条件。例如,为了更好的开展大班种植活动“小花生 大收获”,我们创设了在生态园中创作了幼儿劳作工具室,让幼儿熟悉认知各种劳动工具,知道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搭建了“种子爱心屋”,孩子们可将收集过来的种子放置种子爱心屋,也可让幼儿辨别和认识花生与其它种子的名称与特征;创设了“鸽子阁楼”,幼儿尝试用花生、玉米、小米等饲养鸽子,探求鸽子的饮食喜好,让幼儿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关系;在幼儿浇灌花生的阶段,我们与幼儿共同创设了“雨水收集装置”,不仅达到浇灌的目的,还能合理利用水资源,达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结合展板,创设支持性劳动教育环境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将劳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创设支持性劳动教育环境,结合展板的创设,采用图文结合、幼儿记录等方式支持幼儿回忆并梳理形成新的劳动经验,通过展板再现幼儿劳动情景,幼儿不仅能巩固已知经验,还能自然回忆、交流讨论形成新的劳动认知和经验。例如在依托生态园之下的“小花生 大收获”的种植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了种植活动系列展板。例如“我们一起种花生”,用幼儿记录的方式呈递种子的选择、劳动工具的使用、如何进行测量种子间距等。通过展板的创设,能多种形式渗透劳动教育的知识点,加深具象化思维,通过在于劳动环境中的接触,让幼儿通过种植小花生,达到真正的大收获。

三、巩固加深,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一)反思教育过程,调整劳动教育活动方案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不同阶段,幼儿也不断产生新问题,师幼也会通过多种形式探索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因此在每一次活动阶段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劳动教育过程的一次次回顾反思,从而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劳动教学方案,方便下一次劳动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在“小花生 大收获”的劳动教育活动的不同阶段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如:花生在哪里晾晒;花生吃不完如何处理;放假如何照顾小花生等等。师幼通过不断反思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策略,灵活调整活动方案,让劳动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二)总结教育成果,促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每一次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一次新的活动探究历程,幼儿在劳动环境中的表现,是思维与行为的碰撞,也是幼儿本身是否健康成长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启蒙者,更是观察者,我们要观察每一个教育细节对幼儿是否存在以下几个积极影响:养成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幼儿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幼儿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的品德。将多次劳动教育活动中中取得的正向成果总结并整理,反复改进提升教育活动方案,才能让劳动教育对幼儿产生最大化的积极影响,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在幼儿教育事业当中落地生根。


  1. 总结

综上,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幼儿对劳动正确认知的关键,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本身,言传身教带领幼儿参与到劳动活动中去,为幼儿树立一个劳动好榜样,调动幼儿的劳动积极性,培养他们对劳动的正确意识。同时,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进行,以及扩大劳动教育的最大化效果,教师还应当为幼儿创设贴近幼儿生活支持性、可参与性的劳动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劳动机会和条件,形成新的劳动认知和经验。当然,为了促进幼儿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帮助更多幼教工作者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方案,回顾和总结劳动教育的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石远珍. 浅谈幼儿园进行劳动教育的方法[J]. 神州(上旬刊), 2011, 000(009):132.

  2. 彭丽斌. 浅谈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实施策略[C]// 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长沙会场)论文集(一). 2020.

  3. 闫玲. 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J]. 山东教育(幼教版), 2000(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