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2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展望

彭博 闫姝伊

东北大学在读研究生

摘要:体育是国家大计发展的重要一方面,加强体育体制的建设,是促进我国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体育不论是对于国家各项竞赛的发展,还是对于我国公益性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为了建立适应政治、经济体制大环境的体育体制,必须在思想上加以改进,在方式上进行改革,加强竞赛和训练模式的改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改变和发展,以及世界体育界格局的改变,体育体制作为体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也将面临着与时俱进的要求。本文对中国体育体制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并对未来体育体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 体育体制;体制改革;发展趋势

1 我国体育体制的现状

新时代、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体育的发展观要达到三个平衡:首先,是体育与教育的平衡。过去,不是体教分离,就是体教融合、体教结合,即使这样提,但两 实际上很难融合。实际上,鉴于竞技运动训练的规律,以及中国现有体制的实际状况,应该是教育倾斜 体育,把最优质的资源倾斜到体育中去,这样逐步将教育和体育二者的发展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其次, 是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平衡。中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导向还是要拿金牌,要在东京奥运会上有所作为。职业化和专业化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两种选择。在专业化向职业化体系过渡的过程中,职业化带来了很多 问题,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中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下 降,对奥运备战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在现有的体制下,在专业化和职业化中寻求一个平衡,是需 要我们认真思考的。第三,是体制与机制的平衡。体制在变革,机制要跟上。中国体育改革以后,协会实体化也开始逐步落实,相应的机制应该有所建立。

2 我国当前体育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的体制保持着主导地位

“强政府、弱社会”是我国举国体制在另一个层面上的解释,政府过多的介入体育事业,虽然保持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效率和稳定,但是也打击了该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社会上一部分的投资人造成影响,使得该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资,一旦失去投资很可能面临着解散的下场。这种现象看似体育行业还在发展,但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这将使得体育行业或者团体失去自我创造、生存的意识,成为社会的负担。根据国外成功的体育制度事例表明,体育依赖于社会是可以生存的。政府为主的体制会降低体育的服务质量,使社会形象变差,最终因满足不了观众对体育水平的追求而被淘汰。

2.2 体育并不受社会机构的青睐

由于经济上和政治上对政府的依赖性,限制了体育行业或团体自主权利。我国目前经济实力并不强,体育团体的社会基础就更加薄弱了,政府部门对体育社团能否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持怀疑态度,并不肯轻易下放权利。另一方面,由于举国体制大环境下,体育团体夺得成绩是多体现在政府机构利益上的,此外行业也要求公益性等,因此社会机构积极性一直不高。竞技体育国家办的形式必须从一元走向多元,去充分的发挥举国体制优势。

2.3 行业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现有体育法规多属行政法范畴内,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有限,而且对民事、刑事法规中相关法律条例的利用程度也有限,可以说在当前竞技体育领域中,可供其运行和依靠的法制规程比较少。美国颁布于1978 年的《业余体育法》,有效调节了在社会机构办体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美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相比较下来,我国由于缺乏与该领域相适的法律,政府部门又无法有效的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竞技体育的宏观,所以目前看来该领域发展还是比较缓慢,而这将极大的限制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3.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展望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要求体育体制与时俱进,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在统管现阶段的全国体育早已不合时宜。而体育的国际化使得当前国际体育中的职业化、商业化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举国体制,中国的体育要屹立于国际体育之林, 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体育要同国际接轨。

3.1 我国体育体制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国体育团体必须不断加强自我意识,水平经济运动的方式还需不断提高,高成本消耗的体育体制需要得到克制,逐渐向低成本方式演变。从总体上看,我国体育体制应该向多元化发展,这也是未来的一种体制趋势。在以往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事业曾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思想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由举国体制逐渐向多元化体制改变。目前来看,值得推荐的体制由国家管体育和社会办体育,另外,在社会办体育方面还需要加大比例。

3.2建立产权结构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体育产业的发展开启了我国从市场经济角度发展体育、运作体育的先河,为体育产业的

发展注入了现代经济的活力。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得到了

很大的提升。但由于在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负面影响下,体育产业存在着产

权模糊和产权配置失衡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快完善体育的产权制度,构建现代体育产业发展

新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来要规范产权运营机制,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

障。在产权运营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的积极作用,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到体育产

业当中,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产权

结构多元化的新格局。另外在产权运营过程中要明确产权主体,界定产权主体不仅要明确体

育产业在具体运行中各个主体,而且要明确体育产权的最终归属权,做到产权明晰。同时要

根据体育运行中的不同产权主体进行体育产权的配置,在产权配置过程中要不仅仅考虑到政

府体育管理部门,而且要对参与到体育产业运营中的公司和个人进行产权分配。

3.3竞赛和训练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结构亟待优化,竞技体育项目

结构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突出,竞技体育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结构还未形成。因此,在竞技体育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后备人才的组织结构不协调的现 状下,可通过健全竞技体育体制结构,打造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完善竞技体育组织结构,构建多层次的竞赛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统筹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建立均衡协调的运动项目发展新格局,拓宽竞技体育价值路径,发挥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的多元价值等途径,深入推进竞技体育体制的结构性改革。

4 结论

经过对我国目前体育体制现状和社会环境的分析,可以得知,建设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体制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最终趋势。这便提醒我们,国家的体育体制应该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符合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通过国家和社会双方共同体育事业,促进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最终建立起符合国情,促进发展的体育体制。体育体制的形成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在体育领域中的显现和延伸,具有一定的历史阶段特征。体育体制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助推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落后的体制必将延搁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改革不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旧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同时,它必然与旧的体育观念和行为习惯,甚至还会和某些部门和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发生激烈冲突。因此,体育体制改革必然经历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总之,体育体制的改革要不断适应于新的发展时期,紧跟时代步伐,迈入更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吕树庭,商执娜.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7:9-15. 
[2] 郑汉山.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1:12-16. 
[3] 韩津玉.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战略设想及实现[J].当代体育科技.2015.24:142-143.

[4] 汤起宇.社会体育的基本原理与实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8).

[5] 金育强,刘颖,于晓光.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6] 孙汉超,秦椿林.《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