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服务背景下高校经济管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3
/ 3

社会化服务背景下高校经济管理分析

李大军

西安思源学院 710038

摘要:以社会化服务为背景,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了解各大高校的社会化服务内涵,实现对资源的科学配置,健全经济管理机制,增加高校经济管理的社会服务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化服务背景下,高校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学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高校;经济管理

现如今,为了实现对我国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经济管理中融入了社会化服务理念。由于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如体育场和图书馆等,因此要在社会化服务背景下,提高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健全经济管理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水平。

一、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内涵

最近几年,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主要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要想在此背景下,实现对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一定要协同发挥好不同资源在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价值。社会化服务作为当前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措施,在不同企业和院校的经济管理中已经得到有效应用。高校属于我国教育体系的主体,具有非常丰富的服务资源,如体育场馆等,在社会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在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出发,实现对各项经济的综合性管理[1]

如果在构词角度,对其内涵进行分析,社会化服务的核心为服务,为社会中更多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人从中受益,社会化主要起到对服务的限定作用。一般情况下,社会的环境会对个体的发展带来影响,如法律法规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同时,个体会对社会的生存和运行进行支持和维护。可以说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比较多,高校就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要发挥其在社会化服务中的价值,进而实现对不同经济资源的有效管理。

二、社会化服务下高校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一)过于形式化

如果在长远角度上,分析高校经济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社会化服务是发展趋势。但是,大部分高校在社会化服务,是流于形式,主要是因为社会化服务的门槛多,服务形式不合理。

就拿体育场地来说,随着我国政府部门的号召,高校已经慢慢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但是一些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时间,受到了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一些高校体育场地的实际开放时间,每天并不足4小时,并且其还会限制人流。再加上,一些高校在体育场中,设置严苛条件,这种人为因素阻碍了社会大众的参与,降低了体育场地利用率。

同时,社会化的服务类型不多,高校属于系统性工程,要将各类资源作为基础,提高社会化服务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发展中,只有一些资源得到了应用,社会的服务效果并不强。

(二) 服务条件不足

高校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缺乏完善的外部条件,长时间下去,会降低社会化服务效果。再加上,高校体育场地中的设备不健全,不够先进,整体条件不佳。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主要以小型场地为主,类型比较单一, 如篮球房和乒乓球室等,这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样化要求。同时,老化也是当前高校设备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如健身器材不先进,锈迹斑斑,这会影响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更会增加体育风险[2]

此外,一些高校并没有加大对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力度,影响了整体的建设效果,没有实现信息化经济管理。

(三)服务管理滞后

虽然在社会化服务背景下,我国高校都认识到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但是服务和经济管理滞后,管理模式不合理。社会服务理念为高校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条件,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经济管理难度,影响高校向着社会化的服务发展。

如,高校体育场地在建设后,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如果使用的人数越多, 频率越高,就会缩短年限,更会增加高校经济负担。再加上,目前高校在发展中缺乏有效的基尼国际管理方案,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会随意损坏设备。如果管理不善,还会降低高校社会化服务的效果,降低高校在发展中的经济效益。

(四)服务收益不足

高校在发展中,缺乏完善的收费机制。虽然高校在发展中一般以公益性为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社会化服务属于完全免费的。大部分高校在社会化服务中,也没有健全配套收费机制,这会降低社会化服务效果,增加高校的经济负担。再加上,社会化服务的收费偏低,如果不合理对其进行管理,会影响高校的整体经济效益。

如,某个大学图书馆,其“专题咨询”的费用为 50元,但是收费与实际的服务不匹配,社会化服务质量不高,收费项目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体育场地的服务,只停留在开放使用上,缺乏高质量的服务项目,这种不合理的收费标准,还会降低社会化服务的效果,影响高校的收益,增加高校的经济管理成本。

三、措施

(一)合理规划经济管理责任,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由于高校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所管理的内容比较多,社会性强。因此,在具体的经济管理中,要明确划分不同的经济责任,如可以先划分前任领导与现任领导之间的管理责任,促进经济管理目标的尽早实现,实现对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如果1项经济事务,是由多个部门一起管理的,首先要明确其中的责任,实现对不同经济问题的整合,进行正确评价与判断。同时,还要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性培训,对不同的社会化服务内容进行管理。

在此过程中,要将预算管理作为经济工作中的核心,了解不同经济管理中的内容,实现对责任的科学划分,适当增强预算的约束性,保证学校各项资金在社会服务中的充分应用。所以说,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减少其对经营和上级补助等内容的影响,保证收入的合理性。此外,要实现对学校收入的全面化编制,获得更多的经费,充分发挥预算管理机构,实现对预算全过程的监督,积极落实不同的社会服务和预算责任,一定要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的社会化服务效果[3]

(二)强化社会化服务经济效益

目前,提高高校经济效益是已经成为社会化服务下,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中的主要组成内容。这就需要在以下内容出发: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在社会化服务的特点和内容出发,进而建立更加完善和标准化的服务收费体系。其次,还要适度增加社会化服务效果,注意对收费标准的合理设置,实现对社会化服务成本的综合性评估,可以在此基础上科学调整社会化服务的收费标准,保证高校经济管理的有效性,让其具备更加合理的收益,促进我国高校在社会中的稳定发展。

(三)提高社会化服务的附加值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完善和社会服务质量不断地提高,高校已经创新了经济管理方式,健全了经济管理机制。如,高校在对图书馆进行管理时,以前的社会化服务,主要以简单信息服务作为核心,但是整体的服务效果不好,内容价值含量也非常低。这种方式只可以满足大众低层次的要求,并不能提高服务效果,更不能满足社会人们的需求。

因此,要想提高高校的服务附加值,实现个性化服务,需要在社会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出发,掌握服务中的要点。同时,不仅要重视社会大众的需求,还要深度发掘和分析不同社会群众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主要是通过个性化服务,不断提升高校在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等多种方面的附加值。如,高校在发展中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合办学,向企业进行转型,并且还要促进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为高校在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条件。

只有具备雄厚的资源和科学技术,才可以发挥高校的服务作用,为地方提供社会化的服务。社会企业在发展中也会得到高校的资源支持,在强化高校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 双赢”。社会化服务背景下,各大高校还能够利用自身的条件优势,为社区等公共地区提供各种服务,促进社区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之间的有效结合,健全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机制,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资助。最后,还要加强对资金、人员和场地等等多种资源的管理和优化,多支援高校的发展,保证经济管理的有效性[4]。 

(四)做好社会化服务日常管理工作

现如今,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在社会化服务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管理方式不合理,日常服务管理的力度不强。因此,要控制高校的资源开放规模,加强对开放程度的有效控制,采取措施协调好社会化服务和经济管理中的关系,提高教学服务效果,主要是为了预防现社会化服务对高校教学服务的影响。

例如,体育场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化服务性,在对其进行使用时,其时间会错开, 主要是为了在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化服务对高校教学的影响,提高服务管理的效果。部分高校,采用委托经营这种经济管理模式,实现了各种社会化服务内容的管理。特别是在使用群体日益增加的背景,体育场地管理与使用的复杂性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在委托运营模式上出发,将体育场地的具体运营,委托给专业化人员,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不断提升运营的效率。委托部门主要负责对收费、保洁和安保等内容的管理,并且还要支付相应的酬劳。高校在发展中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研究我国的社会服务工作内容,科学设立社会服务管理部门,明确经济管理的内容。在此过程中,要让相关的职能部门,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进行代理管理,保证所制定管理方案的完善性,优化社会服务管理流程,通过对相关规章和制度的完善,保证社会服务的有效性。

此外,要加大对管理和服务队伍的建设力度,各高校在经济管理中,要有组织地培养综合能力强的社会服务队伍,及时发现高校在发展中的问题,并且还要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与社会服务有效结合,保障不同职能的平衡性。由于社会化服务和经济管理职能属于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想在社会化服务下,实现对高校各种经济的有效管理,促进教学等工作的稳定发展。通过具体的管理和服务,了解社会的需要,加强对新问题的整合,为我国教育补充更加丰富的内容,加强对科研信息的整合,提高教学水平,在保证职能之间稳定平衡的基础上,为高校的社会化服务提供正确方向[5]

(五)优化服务的外部条件

要想减少外部条件对高校经济管理效果的影响,需要对外部服务条件进行优化,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经济管理效果:

(1)实现对校内资源的建设。将体育场地作为例子,加大建设力度,将其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健全场地中的设施和设备,提高建设水平。同时,各大师生和社会大众也要积极参与到体育建设中,保证体育活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体育场地的定期检修,提高维护效果,及时消除体育场地中的安全问题,不断提高其等级标准。

(2)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目前,信息化技术不仅在高校经济管理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更是提供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关键,所以各大院校在对资源进行管理时,要注意对此技术的有效应用。如,在图书馆管理和建设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稳定发展,完善其服务功能。在信息技术下,还可以提高系统的检索服务功能,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检索服务。其中,检索自动记录这个特殊功能,可以记录读者检索的内容,读者在下次进行搜索时,能够直接点击历史记录,不用在输入其他的检索内容,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便利,从而进一步提高检索的效率[6]

(3)要将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作为导向,整合高校发展中的资源和知识,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健全社会服务评价机制,分析内部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对评价体系的建立,制定经济管理方案。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些社会服务评价机制并不完善,导向功能和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的明确。这就需要各大高校在社会服务的内容出发,实现对内部资源的整合,通过社会服务评价,了解其中的重点,进而不断推动高校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是推动高校社会化服务工作稳定进行的基础,需要加强经济管理力度,明确经济管理职责,完善社会服务的外部条件。同时,各大高校还要做好日常的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社会服务的收益,通过改进图书馆等相关措施,完善高校社会化服务经济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对高校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史修文. 慕课教学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分析[J]. 质量与市场,2021,(18):67-69.

[2]刘丹,刘丽.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22,24(2):47-50+94.

[3]凌宏伟. 激励原理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 经济师,2022,(1):187-188+190.

[4]杜萌鑫. 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 营销界,2021,(38):84-85.

[5]康银瑞.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措施[J].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5):101-102+107.

[6]文华. 民族高校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J]. 科教导刊,2021,(2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