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思考

刘刚

中铁二局北方指挥部党工委书记

摘要:当前,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和行业代表——国有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始终坚持“以文化建企”、“以文化兴业”的环境下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国企稳健成长发展历程的缩影。很多与渗透在他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分不开的国企自成立以来,就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结构调整、创新发展过程的精神支柱。大力建设适应和引领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坚持完善和丰富如促进企业品牌形象建设、促进员工发展等的企业文化内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善于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渗透和应用到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能做好对引领员工成长起到不可替代作用的企业文化的应用和推广工作,则意义重大。

关键词:思想政治;国有企业;企业文化;融合


一、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国有企业的竞争内涵越来越丰富,加强对于丰富企业内涵具有重要作用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前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文化竞争,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具创新性和活力、促进企业实现目标,就必须加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从资源竞争转变为在现有竞争形势下获得优势的文化竞争[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处于领先地位的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兼顾企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

(二)对部分企业相关案例的调查显示,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减少因无法承受内部竞争压力而被迫离职的人,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如果员工长期处于在工作中不断积累负能量的恶性竞争环境中,一些优秀的人才会在工作环境的压力下离开不利于工作发展的原企业,避免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的内部工作环境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很大。有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在全球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有品牌企业迎接全球化挑战[2]。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如何让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国有企业脱颖而出,是面临着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的企业应该关注的问题目前,。在促进企业在全球市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这种竞争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的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国有企业充分发挥民族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一)文化管理在国有企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符合企业经营发展要求。国有企业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的思想政治工作,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必然趋势和良好发展的必要战略[3]。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升华。让每个员工在对相关工作充满热情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对可以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员工的管理,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现阶段国有企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企业管理,这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二)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单调的传统模式,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则可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现阶段可以改变未使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传统模式,创新可以促进有效调动员工学习和参与积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4]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可以创新国有企业有固定的制度和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开展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为增强了国有企业内部的凝聚力,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切实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可以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和提升。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共通之处

首先,研究对象相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要处理好人们的思想认识、观念,引导人有好作风。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了促进员工具备良好的素质,着眼于实行人性化管理和培养人才,企业文化注重激励和塑造人,希望通过共产主义精神重视自我激励,进一步强调传承好传统,培养四个人才[5]。二者均注重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分析人的价值取向。

第二是工作方向一致。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一致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需要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为经济基础服务。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确保企业文化在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正确方向前行。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需要企业给予思想政治支持,都离不开意识形态范畴。

第三,目的和方向一致。加强提高职工的积极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企业文化,都可以促进企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员工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6]。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进一步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内容相近、相融。类似于培养员工的企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强调企业文化氛围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文化内涵,服务于科研、生产经营和目标规划,重在员工,重在服务客户。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宗旨是实行重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民主管理,服务企业,注重社会效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较为贴近,推动企业实现科研、生产经营和目标规划。

第五,环境相似。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受到复杂多样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7]。二者建设也在这种环境氛围中,离不开企业环境。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相似。

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具体措施

(1)结构整合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均属于企业文化,几乎所有员工都认同这种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培训、思想指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社会主义发展观实现科研、生产经营和目标规划。目前,企业经营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深度交集[8]。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需要以结构为出发点,相互打破以往我行我素的原则,以企业文化的结构层面为出发点,使两者的顺利融合。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以两者的层次结构为切入点,以企业文化的结构层面为出发点,打破传统,使两者融为一体那就太容易了。

(2)融合功能

可以共同完成引导企业员工观念目的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社会主义发展观赋予企业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互连点作为入口点。两者都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都有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目的,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应该利用它们的功能,从而促进企业的融合。可以从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团结和凝聚力,促进两者的融合[9]。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使企业有正确的方针,促进两者的融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还可以促进员工的思想教育,企业也可以作为出发点,从而促进两者的融合。

(3)人性化管理

如今,现代企业竞争力特别强,发展更加残酷。企业员工是企业工作的执行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企业员工为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凝聚力,对工作实行人性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全体员工,是用来引导员工的,树立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看到更高的发展空间。企业文化也可以引导员工。给员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推动两者融合,更有利于企业发展,使整个企业拥有欣欣向荣的氛围,有效地使企业占得先机。

(4)企业领导要转变观念

企业领导者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人。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企业领导不仅要关注企业的利益,更要转变旧观念,与时俱进,发挥引领作用。对此,要让企业领导者有高度的认识,关注企业的文化建设以身作则,从而推动企业的进步。如果领导者没有正确的将两者结合起来的领导意识,不能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转变观念,就很难将两者结合起来,难以影响和引领企业全体员工[10]。因此,企业领导要注重两者的结合,增强意识,才能带动企业发展。企业领导者除了不断学习,壮大自己之外,还要在工作中慢慢引导让管理层的人也能意识到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两者融合,做好规划,带动一批提升竞争力的企业管理者。


参考文献:

[1]小议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J]. 白晓东. 改革与开放. 2012(04)

[2]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究[J]. 赵颖. 中外企业家. 2015(13)

[3]浅析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J]. 梁增跃. 东方企业文化. 2014(02)

[4]基于目标化管理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 孙同庆. 中国职工教育. 2013(18)

[5]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 田运新. 科技与企业. 2012(02)

[6]浅谈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建设[J]. 赵富章.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Z1)

[7]企业改制期间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J]. 李丹,刘文清. 企业导报. 2010(10)

[8]加强国企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以东北某国有企业为例[J]. 许潇雨. 民营科技. 2018(04)

[9]和谐视角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 郝隆典. 中国市场. 2015(30)

[10]新形势下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方法研究[J]. 李荣相. 才智. 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