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高职院校资助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3


“后脱贫时代”高职院校资助策略初探

郭蕾

(沙洲职业工学院,苏州, 215600)

摘要

本文重点研究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针对性地提出举措建议,对在“后脱贫时代”创造性、突破性地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工作新趋势、资助新举措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精准扶贫是改善社会经济面貌的重要途径,在城乡统筹建设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振兴,关键还是在于人,只有将人才引进来、留下来、育出来,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振兴。而广大高职院校正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生力军,其专业一般都是根据本地区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立,目标明确,专业对口,且生源大多面向农村地区,对发展本地区特色的经济和文化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工作举措也亟需“三个转变”,即从人工为主向人工与信息并重转变、从普惠为主向普惠与精准并重转变、从物质为主向物质与精神并重转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资助部门必须全方位完善自身工作,提升资助精度、拓展资助广度、厚植资助深度、夯实资助力度,进一步提升与当前资助新动向、新趋势的适应性。

2 后脱贫时代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新趋势

2.1资助对象的变化

在贫困程度方面,我们高职院校的资助对象已经由之前的来自绝对贫困家庭向现在的相对贫困家庭转变。随着2020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绝对贫困”现象已经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下一阶段,我们将健全分层分类的学生资助体系,着力突破“建档立卡”、“最低生活保障”、“孤儿”、“残疾”、“特困供养”等五类特别困难学生;“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等相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难题,从普惠资助为主向普惠与精准并重转变,实现精准、高效、智慧、温暖资助。

在致困原因方面,资助对象也已由原生贫困向再生、突发贫困转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国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可以说,已经全面消除了原生性贫困现象。因此现阶段,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除了保障一些特别困难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也会更多的关注“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等继发再生性贫困家庭,同时,也会积极帮扶因不可抗力因素,比如疫情、洪灾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导致的学生暂时性学习生活困难。

2.2资助模式的转变

资助形式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已从物质为主向物质与精神并重转变。以往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资助,一般都是以考虑解决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为主。物质支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但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绝对贫困的逐渐消除,加之贫困大学生群体各种问题的层出不穷,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应从物质资助为主,转变为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新型资助形式。我们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和就业帮扶,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积极促进他们就业创业。

资助载体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也从人工为主向人工与信息并重转变。随着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当前的资助模式从原来的人工摸排贫困生、纸质归档等原始的方式,向在线申报、系统大数据精准认定转变,同时,辅以班级民主测评、教师问询等举措,对信息平台有关内容进行核实校对,有效补充。学生资助信息的发布方式,也从以往的校内外公共场所张榜公布或老师当面告知,转变为学生凭用户名、密码登录学校资助信息查询页面,更及时便捷地获得资助评审结果,保护受助对象的隐私权和自尊心。

3后脱贫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举措建议

3.1科学施策提升资助精度

一方面,通过量化指标精准认定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江苏省已尝试推广应用学生资助申请平台,通过对接全国扶贫开发系统和民政部门困难人群相关信息,实现对“建档立卡、低保、孤儿、残疾、特困供养”等五类特殊困难人群的精准识别,同时采用学生家庭经济信息采集量化指标体系,根据学生户籍所在地、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情况、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意外损失等情况,综合测算申请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指标,有效推动精准认定。

另一方面,搭建动态信息库适时调整。学生的困难情况是根据家庭状况不断发生变化的,比如家庭突发变故等都能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再比如,父母工作稳定收入增加,也会降低学生在学年初被认定的困难等级。因此,必须建立详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依托班级学生观察员、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群体意见,结合家庭经济普查和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水平监测,对困难学生生活状况全面了解、调查核实,根据困难学生的变化情况、受助情况,及时添加因学生个体及家庭突发事件导致贫困的学生,尽早删除不符合条件的已脱困学生,从而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的动态管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在过渡期内保持学生资助力度总体稳定,对易返贫致贫家庭子女给予重点关注和帮扶。此外,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积极应对疫情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影响,建立健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

3.2守正创新拓展资助广度

近年来,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宏观层面,我们已经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高校学生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在实操层面,各高校也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工作原则,构建了以奖学金为激励措施,学费减免和勤工助学为支柱,临时补助、企业助学金等为辅助的“奖、贷、助、补、减”立体式学生资助体系,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的资助政策体系完备,但目前资助渠道仍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高校事业收入提成等,而高校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提取全额的事业性收入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如能再充分挖掘吸引社会力量,将更有效地延伸助困工作链条。

据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一方面可依托慈善会、基金会等载体,鼓励企业和爱心人士以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方式对学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另一方面,还可以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当地龙头骨干企业联合推进“订单班”“冠名班”等专班化、对口化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困难学生“毕业即就业”。同时,高职院校如能加强与对口帮扶困难地区的双向沟通,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以及人才需求,因人施教、因地制宜,开设相关专业,为对口帮扶困难地区培养紧缺人才,逆向推送外地贫困学生返乡就业,将更有效地助力生源地的乡村振兴事业。

3.3立德树人厚植资助深度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等面向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们的最终落脚点。我们应坚持把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形成学校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帮扶机制。高职院校应在资助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中,将育人因素植入其中,比如在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办理过程中,融入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和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党爱国意识,引导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报国之志;在奖学金的评选发放过程中,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和感恩意识。

同时,还可以不断丰富资助育人载体,构建“受助—自助—助他”的资助育人新模式,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国家奖助学金获得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等,多角度、多渠道搭建资助育人平台。

3.4多措并举夯实资助力度

一是广泛开展资助宣传工作。高职院校要继续加强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大学生成长的氛围,构筑全社会资助育人新体系。持续开展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全面展示资助政策的落实成效,丰富宣传途径和方式,保持原来有效开展的印发资助宣传材料,开通暑期学生资助热线,同时,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宣传平台,为应助尽助,难有所帮打好扎实基础。

二是加强资助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资助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管理,确保资助岗位按文件要求配比相应编制数的专职人员,鼓励工作人员研读资助政策,熟悉工作流程、熟练系统操作,夯实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方面的理论实践研究,不断提高资助工作队伍水平。

三是严格学生资助资金监管。将学生资助评审、资金发放等环节纳入监管。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级各类学生资助专项审计和监督核查工作,加强学生资助资金发放和使用的动态监控,确保中央及地方资助资金准确、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充分发挥资金效能。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注重与时俱进、超前谋划,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建设。脱贫攻坚的关键在基层,需要将中国普通高职院校这一贫困助学需求最大且执行难度最大的群体范畴纳入全国资助工作通盘考量,这需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多方面集聚工作智慧、多维度整合工作资源、多层级提升工作力度,使资助工作更接地气、更富含人文精神,真正走出一条“科学、精准、高效”的新时代资助育人之路,为我国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人才基础,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好步、开好局。


参考文献:

[1]杨超柏, 朱火云. 我国城市贫困演变的特征与治理路径的转型[J]. 开发研究, 2021.

[2] 何华征,盛德荣.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J].新型城镇化,2017.

[3] 宋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J].文化交流,2018.

作者简介:郭蕾,女,1983年5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学生资助工作。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脱贫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策略初探”(项目批准号:2020SJB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