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浅谈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涂伟超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

[摘要]作文教学的最基本的起点是审题与立意,而当下学生考场作文中偏题离题者屡见不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材料,从审题与立意的起点出发,有效应对“道理类”和“现象类”材料作文,成为作文教学的难题。本文针对此现象,兼以吴丰强老师一堂课为引例,从阅读能力、思维训练和命题趋向等方面论述应考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2015年4月21日,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吴丰强老师应我校“高效课堂”校本培训之邀,为我校高一(8)班学生上了一堂题为“审题与立意”的作文指导课。吴老师有感于学生作文中常出现偏题离题、立意不高的现象,有针对性的加以辅导。课堂主要以2013年高考(广东卷)语文作文考题为例,首先是解读材料,指出考题的常见模型;其次是引领学生细读材料,全面深入掌握材料信息,精读不放过每一个词语,合理推断,找出异同;再次是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立意,“现象类”材料作文适合写成就事论事的议论文,即对材料所述事件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材料所述事件或现象是写作的对象和中心,要用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用现代文明思想评论这一类现象,因此,立意要建立在对这一类现象及其本质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思想武器进行有的放矢的破题。

吴老师的课及时、实在,针对性示范性强,在座受课者获益良多,受益匪浅,大家深受启发,笔者有幸聆听,在这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为什么学生作文在审题与立意上经常会出现偏差呢?原因大约有三:一是阅读能力方面的欠缺。没有对作文题目进行整体阅读,全面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或囫囵吞枣,偏举一隅;又或浮想联翩,旁逸斜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原因是平时阅读量不够,力不足。二是思考能力方面的欠缺。对一种社会现象熟稔已久,却没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去探究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发展、结局和趋势,并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思考能力方面的欠缺,归根结底是平时对社会人生思考方面没有增强意识地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习惯。三是知晓命题导向方面的欠缺。鉴于过往作文命题为了兼顾公平的原则,尽量消弥城乡差别,选用 “道理类”的材料,即从材料中解读哲理,提炼出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论证,材料是作为引出观点的用处,写成一般性的议论文,这样的思维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而近年来屡屡出现的时事“现象类”材料作文,如果学生还是沿袭“道理类”材料作文的写法,就会“其迷途而实远”。

综上所述的原因,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这几个方面的欠缺,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训练。我校高一年级起始,注重学生阅读名著的教学工作。学生在开学初上讲台演讲假期读书心得。如高106班陈舒若同学上台演讲读《目送》有感,她结合自己的母亲在生活中如何照顾自己和弟弟,又谈及外婆如何“目送”自己一家,生活情景再现,演讲沟通了文本和生活,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即事论理,有感而发,引起学生的共鸣,分享阅读的快乐和心得。阅读能力的提高只能源于大量的阅读,尤其是名著的阅读,我们通过专题阅读,如《红楼梦》阅读、《论语》阅读等,拓宽阅读课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写作研究性学习的小论文,写读书笔记、上讲台汇报演讲等形式,针对学生在作文审题能力方面的欠缺,从根源上、系统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经典的魅力的同时,既涵泳了性情,陶冶了情操,又无形中提高了阅读水平和能力。

二是重视日常教学情境的思维训练。比如有学生在看了李嘉诚的演讲视频提出问题:“老师,李嘉诚是华人首富,他在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却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许多名人亦如是,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明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有害确为至理呢?因为知识束缚了人们的自主能动性,让人束手束脚,不如少读书,大胆去闯,去干,说不定创出一番大事业来呢?”这话初听是有一番道理,好像能自圆其说,其实仔细思量,未必如此,因为不读书能成功如李嘉诚者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甚至可以讲是比较孤立的例子,这样去推论从逻辑思维上讲是以偏概全,正如读书多学习好的俞敏洪、马云等成功致富不能论断为成功只能来源于学校教育一种途径。另外,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视读书仅为功利一途,忽略了读书可以修身、立德、陶冶情操和锻铸品格等伟大功能。通过以上一番应答,对学生这类似是而非的日常问题进行“解惑”,其实大类“现象类”作文,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是把思维训练的过程呈现出来,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观点的碰撞升华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不至于流于肤浅,人云亦云。

三是把握命题的趋向性。近年来,广东高考作文多为“现象类”材料作文题,如2013年“捐助”作文,2014年 “黑白胶片与数码时代” 作文,2014年广州一模“校服涂画”作文等。“现象类”材料作文题可以有效地防止宿构和套作,有鼓励学生针对社会现象写出自己的独到思考导向性,引导学生的回归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倡导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将自己的生活积淀与自己的体验、思考结合,倡导说真话、抒真情,来表达健康、朴素、清新的思想情感。如果学生对材料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审视,只是背诵了一些名篇、名段、名句,对材料缺乏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是不可能写出具有思想含金量的佳作的。

高考作文题演变到今天,对我们当前作文教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一类作文,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其一是掌握“道理类”和“现象类”材料作文的特征。“道理类”的材料或者是故事,或者是寓言,或者是诗歌,特点是蕴含一定的哲理。而“现象类”材料描述一件时事或者一个现象,通常无法提炼出哲理。这类材料作文题蕴含的问题通常是:对这件事(这种现象),你怎么看?要让学生对这两类作文的分野熟稔于心,一望而知。其二是教给学生应对“道理类”和“现象类”材料作文方法。“道理类”材料通常写成一般性议论文。学生从材料当中解读出蕴含的哲理,提炼出观点,然后围绕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论证。材料中故事或语言一般只起引出观点的作用。而“现象类”材料适合写成就事论事的议论文,即对材料所述事件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材料所述事件或现象必须是写作的对象和中心。其三是通过写作训练落到实处。只有经过切实的训练,多次的演练,才能在作文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才知道学生缺了什么,要补什么,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当我们的学生更加理性地思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并认识其重要性时,就表明我们的教学有效地为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发挥到了保障和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涂伟超,1974年5月出生,男,汉族,籍贯广东梅州,本科毕业,高中语文一级教师,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通讯地址:

期刊邮寄地址1.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御景花园夏威夷别墅39A单位

2.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官仓社区仰贤路2号  邮编:523629

Email:474278205@qq.com

电话:1371236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