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塑造“真﹒美”—以劳动育人为载体的校本德育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劳动塑造“真﹒美”—以劳动育人为载体的校本德育实践探索

张金华

福建省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积极作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人,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指导下,以“求真求美,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为指引,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劳动育人为载体,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构建以劳动课程为核心的“五爱”德育体系

我校遵循教育规律,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目标,细化各年级劳动教育主题,从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方面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并进行科学编排,形成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1. 我爱学校——学校日常劳动课程

做好值日是每一个学生应尽的职责。每学年开学初,学校制定班级和卫生区包干细则,以“四项评比”为抓手,让学生轮流参与班级值日工作,主动参加班级、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集体劳动,形成“人人有活干,人人爱管理”的劳动氛围,培养“爱学校”的集体荣誉感。

2. 我爱我家——家庭生活劳动课程

结合我校生源的家庭结构情况,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学校编写了“家务劳动指南”小册子,详细制定了各个年级段的家务劳动要求、劳动规范,要求家长与学校一起指导、监督学生参与洗衣做饭、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让学生以实际行动爱家庭。

3. 我爱社会——社会公益劳动课程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入社区、街道等,接触社会,深入生活,开展社会公益劳动,增强劳动观念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感恩之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我校以传统节日、学雷锋活动月、环境保护日等为契机,要求各班每学期开展一次公益劳动课,培养“我为人人”的大爱品格,形成社区的事情热心做的良好风尚。

4.“我爱学习”——综合实践劳动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大课堂。我校每个学期组织全校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开展“寻春天足迹,品家乡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到研学基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体验农耕文明”等研学教育实践。充分利用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分区域让学生参与种植、养护、管理,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实践活动中学习劳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5.“我爱创新”——学习创造劳动课程。

劳动教育贵在“动”,以行动代替说教,让学生在“做中学”。我校将 “凸显真美文化特色,打造微植陶艺课堂”省级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和学科学习、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由专职老师带领学生自制陶瓷花盆,养植多肉植物,把学生源于生活和课本知识提出的奇思妙想在实践教育中去检验、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劳动乐趣,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丰富的劳动课程资源让学生亲历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乐趣,激发好奇心,乐学乐思,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开展以劳动实践为载体的“四美”德育活动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指引着劳动实践的开展,实现了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参与的途径多样化。我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劳动教育机制,创新劳动教育体系和实施方式,努力制定并完善劳动教育框架,丰盈劳动内涵,提升劳动素养,让每个孩子成为生活的主人。

1.志愿服务——公益之美

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到物流园、动车站等地开展捡拾垃圾,进行环保劳动教育;深入国德老年公寓、光林老年活动中心等地为老人办实事,向老人献爱心;组织学生到到光林村、安洲社区、安洲岭路打扫卫生,清扫街道,进行文明宣传、爱护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公益之心,展现公益之美。

2.研学实践——行知之美

每学年组织学生到碧叶馨、龙虎团、尤溪四中研学实践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农耕种植、茶叶采栽、植树绿化等,走进田间、山中,参与生产,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3家委活动——亲子之美

家委会是学校、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各班家委会的力量,开展劳动教育。一是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由家委会组织家长走进校园,带领留守儿童一起学包粽子,制作月饼等,在劳动中感受家庭的温暖。二是亲子共同制作活动。与爸爸妈妈一起剪纸、制作灯笼、制作特色菜品等,享受亲子互动的乐趣。三是开展家务劳动。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等家务劳动,每学期学会1—2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

4.读书活动——内涵之美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大阅读平台等开展读书活动,从中获取新知。如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开展 “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主题读书活动,参与线上阅读,开展征文、演讲和朗诵比赛;聆听劳动专题讲座等。线下开展“争当劳动小能手”劳动实践活动,既丰富拓展了知识,又提高了劳动能力,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协调发展。

劳动的实践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互融合的外显过程,学生从动手中品味劳动的滋味,产生劳动感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创造劳动的思想和观念,培养“劳动最美”的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三、建立以劳动育人为取向的“真美”评价机制

为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真美”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用评价助力学生发展。

1.建立劳动教育评价表彰机制。学校建立劳动星级评选表彰制度,每月班级评选“劳动之星”,学期学校评选“劳动能手”。对学生参与劳动体验的态度、习惯和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科学、全面、多元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方式进行“劳动之星”的评定,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劳动教育评价长效机制。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设立劳动评价评分卡、记录表等,从参与劳动的广度、参与的频度、参与的持久度、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长期记录管理,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3.建立劳动教育动态评价机制。利用校园网,开发“智慧校园”数字化评价系统,在平台上展示学生劳动的过程和成果,生成积分,学生通过积分换礼品的方式得到奖励,并把总积分作为学校“劳动能手”评比的重要依据。

通过过程和结果、质化和量化的综合评价,让学生见证自己的成长,分享劳动的快乐,产生“劳动最美”内心体验,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劳动最光荣”。

在小学德育中,以劳动育人为载体,将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劳动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作用于德育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道德境界不断提升,从而实现教化育人的真正目的。

本文系2021年三明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以劳动育人为载体的校本德育实践的创新研究”(编号:dy2021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齐妹敏;《依托劳动教育延展德育途径》[J],《教书育人》2021(02)

2】丁学经:《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策略分析》[J],《家长》2021(26);

3】王惠芳:《德育视角下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