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顺应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浅谈“顺应机制”

臧心志,徐蕊心

成都市读者小学

摘要: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先秦荀子说过:“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德国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来包括。”现代社会,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学校实施。而学校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一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语文老师责任重大!现在教育都在提倡“生本课程”,所谓的“生本课程”就是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生本课堂;顺应机制

一、什么是生本课程

现在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倡导生本课程,而以生为本的课堂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同时,要求老师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的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同时,生本课堂在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正如现在的《语文新课标》提出: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大力开展正是生本课堂与顺应机制的重要体现。而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顺应机制

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叶澜教授提出的,目的是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1]顺应机制就是在课堂生成理论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所谓顺应机制,在我看来就是顺应的结合,所谓顺应就是顺着学生发展的情况,也就是课堂上出现的任何突发状况与问题;而呢?在我看来就是机会。而这个的出现需要执教者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文化素养,因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当你拥有了专业的教学知识能力、良好的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在情况的一发生便做出相应的措施,所谓的教学机智大抵如此;而在我看来是制度与智慧的有机的结合!因此,顺应机制就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执教者巧妙的将突发状况转化为教学资源。

三、生本课堂与顺应机制相结合

在我校老师执教的《青蛙卖泥塘》中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在执教老师执教一课时,学生在板书课题时便出现了区分不清,执教者根据学生特点,便编了一首儿歌买与卖,先买后卖挣差价。挣差价,卖了就会多十元。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及时的解决并通过儿歌的形式加深了对的区分。当学生在读课文时,老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长句子的朗读与停顿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执教老师先邀请了几位长句停顿不错的学生来示范朗读,在学生示范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追问学生:你真厉害!这么长的句子你读如此的通顺,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老师先夸奖,紧接着用询问的语气来争得学生的同意。老师的追问看似很简单,但里面却透露出了对学生的尊重。根据学生的分享老师总结出了在长句的停顿时:

1、我们可以根据标点符号来停顿。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停顿。

老师总结出方法后,引导学生根据方法来进行朗读训练。最终,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方式的不断尝试下终于掌握了长句的读法!

叶澜教授说: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2]虽然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背后凸显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而掌握情况,执教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突发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积极的运用了顺应机制,老师巧妙的将学生的难点转化成了学生的知识点!老师的做法不可谓不高!

在执教者执教《青蛙卖泥塘》的二课时的时候,当执教者进行到:青蛙为了卖掉泥塘,它一共吆喝了几次呢?请你将句子标出来。在标句子上,班上的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有的标出了六句,有的标出了五句。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执教老师因势利导,先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接着根据学生出现的因为标点符号认识的问题,所以学生在标示句子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因此,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了标点符号,并教授学生学习了新的标点符号。执教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反馈出来的情况,及时的进行指导与订正,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掌握了对待已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与处理态度,真正的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真正的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执教老师不仅能够适时的指导孩子们学会通过标点符号来标句子,而且还认真的倾听学生,不仅学会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还会倾听学生读音方面的问题。当学生的字出现问题时,根据该年段学生的特点,学生已熟练的掌握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可在当堂课中当学生的读音出现问题时,老师没有马上要求学生查字典,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回忆来,谁先来给它组组词?当学生组词之后,老师马上带着学生进行使用。当我们去菜市场的时候我们也经常听到别人在(     )。

根据情景学生不仅将读音读正确了,而且还能将吆喝的气氛读出来。紧接着,老师又说:今天真的太热了,我好口渴,渴了就想(     )。就这样,学生不仅能区分喝的两个读音,而且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使用!真正的做到了育语文于一切活动中。

说到利用顺应机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堂我们校内的研究课。在执教者执教《鹬蚌相争》这一则古文时,执教老师在执教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时,班上的部分学生对的读音产生的疑问,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来了解yǔ”yù”这两种读音,根据学生查阅字典可知当雨在表示名词的时候读yǔ,而在雨表示动词的时候读yù”,正在老师做总结的时候,班上的一部分孩子马上把就想到了《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状况,老师只是简单的引导后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在学生的拓展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雨的两个读音,更是让学生能将读音与句子联系起来,正可谓一举两得啊!

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顺应机制的使用应该是不一样的!顺应机制的作用也应该是不一样的。但不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循序渐进!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从学生的最近区域入手,适当的跳一跳,摘个桃。当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来练好基本功啦!

参考文献:

【1】张安全 陈玲. 巧用教材 注重生成:追求语文教学新境界[J], 岱宗学刊,2007(12)

【2】孙娟新. 节外生枝也很美丽——解读语文课堂插话生成的点拨艺术[J], 课堂内外,2011—07

【3】周 华.巧用生成,打造灵动语文课堂[J], 杏坛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