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平等观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3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平等观探析

周楠楠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00

  摘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杜林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批判了其构建的简单的社会模型,集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思想和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平等观作为一个永恒的问题,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产生受经济制约,恩格斯笔下的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是超越阶级的真正的平等。正确理解恩格斯的平等观对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平等观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平等;阶级;方法论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1878年所著的一篇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翻山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出生于大官僚家庭的杜林于19世纪70年代突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发表了一系列荒谬的言论。恩格斯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创作了这本书,其中的平等思想不仅在当时,甚至在资本主义晚期经济高度发展阶段,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今天仍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方法论和内容两方面阐述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恩格斯的平等观以及这一平等观的当代价值。

一、恩格斯平等观问世的背景

(一)社会现状的黑暗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第一次描述了自己的平等观。他指出,比起在优美田园工作的农民来说,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加恶劣。农民生活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拥有自己村落的生活节奏和交往圈子,生活相对安定和谐,而像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地的工人,不仅工厂内条件极差,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严重,而且工资极低,工人本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极低的报酬,工人们只能生活在城市边缘的贫民窟里。由于条件过于艰苦,工人收入过低而医疗费用较高,工人们的寿命在当时那个年代平均只有30岁,在资本家眼里,工人只是能够生产商品的工具,他们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根本不在资本家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拿着工人们辛辛苦苦创造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过着奢靡的生活,而工人阶级们继续在自己的“贫民窟”中苟延残喘,过着“非人”的生活。在这场“雇佣关系”中,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大,工人在过度的压迫和剥削中逐渐有了自由和平等的意识,开始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走上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道路。

(二)杜林“瘟疫”阻碍了社会进步

19世纪的德国,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无产阶级也开始走上了为了自由平等而斗争的道路,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然而,这一时期团结在一起的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工人内部产生巨大的影响,却仍然遇到重重阻碍。当时在德国“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却出现了一批被资产阶级收买的,不再提倡采用暴力镇压工人运动形式的而是试图瓦解工人团结的机会主义者。杜林就是在这个时期活跃在政界和思想界的“改革家”。他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陆续出版了三本著作并且得到了很多在当时非常有知名度的思想家的支持。然而杜林只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反对历史唯物主义推崇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公开批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真正体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无情压迫的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以工资的形式体现,用价格来衡量劳动,将劳动创造的价值货币化。而杜林的批判就是赤裸裸地站在无产阶级的对立面,一时间“杜林瘟疫”大爆发。

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一)对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批判

在方法论上,杜林将对象物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再将简单的公理运用于这些要素之中并宣告自己的结论的正确性,最后适用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并且是永恒的真理。尤其是在阐释其平等观时,杜林构建了一个社会模型作为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首先,他认为社会是由两个完全平等的人构成的,之所以是两个人,是因为两个人不足以构成社会而三个人又过于复杂,他总是想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释复杂的问题。之后,杜林不仅将自己的这一社会模型运用于社会,而且是包含着自然、人类思维、人类历史的永恒的真理。杜林的这一模型仅仅考虑了两个人,并且是抽象的人,还没有将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和人本身主观能动性考虑在内,他的这种对社会的定义并不能解释社会平等这一复杂问题。

杜林的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他将对象物抽象成概念,又用抽象的概念来定义对象物,并不是从对象自身把握对象。在杜林看来,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模型和公理,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其运行的公理,而他所构建的社会模型正是社会运行的永恒真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这种唯心主义先验论,杜林通过这种方法论所认识到的人类社会是头足倒立的、随心所欲的,是从抽象概念中制定的扭曲的“真理”,没有从事物本身认识事物,是不符合伦理学和社会学的。

(二)对平等观内涵的批判

1.“两个意志完全平等的人”

依照杜林所构建的社会模型“两个一直完全平等的人”,他指出:“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就向另一方提任何肯定的要求。”在杜林这里的平等的两个人,既没有考虑二者的性别,是两个男人,还是两个女人,抑或是一男一女。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就无法孕育后代,而一男一女又不是平等状态,必然会出现体力等方面的差别。其次,也没有将智力、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等考虑在内。他将人简单化、动物化而未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杜林的完全平等的两个人只能是抽象概念的不切实际的简单的想法,他将人的差别、主观因素抛开而形成的抽象的“平等的人”,再将这样的概念运用于社会模型的构建,正如前文中恩格斯所形容的这是一种头足倒立的扭曲的画像,是存在于抽象概念中的“完美”假设,而不是依据现实的人来构建的社会。

2.平等与阶级无关

在杜林那里,平等适用于一切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和自然科学,甚至在任何阶级中都存在着平等并且其含义是相同的。在恩格斯看来:“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哪一个阶级占主导地位,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就占主导地位,平等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总是使其平等观更有利于统治阶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不平等,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宣扬“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就是为了掩盖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无偿占有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是指。而无产阶级所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所倡导的平等是超越阶级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阶级消失、剥削不复存在,因此不平等就不再存在。杜林却没有考虑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的胜利而创造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是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的平等的。他没有认识到整个社会不断发展持续运行下去的,他的平等观是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平等观。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

(一)恩格斯平等观的方法论

1.历史分析的方法

历史分析法即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世间万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不同时代的事物由于其社会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只有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辨清事物的实质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每一事物的产生、发展、消亡都有其历史根源,因此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和社会现象时都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分析,而不能用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在分析平等观的时候不能将它从整个历史的长河和社会发展的的洪流中抽象出来,任何时期的平等观都是有其生成和发展直至消亡的背景和原因,都是受当时的各种各样的因素交织影响下而形成的。因此,平等观不可能是简单的、抽象出来的真理,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任何一个时期的平等观放在那个时期是适用的,一旦将它运用在其他地方就会失去它原先的作用。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在私有财产合法性的状态下是适用的,放在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再适用了。我们在思考平等问题时,要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它放在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内考察,而不是要用“真理”,简单的、抽象的概括。

  1. 阶级分析的方法

阶级分析法是指用社会学的阶层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在历史上,阶级和阶级斗争一直存在因此,阶级分析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恩格斯认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社会形态不断更替,阶级却从未消失。资本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的大旗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这与资产阶级的诉求不谋而合,在现代社会却产生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追求消除剥削、消灭阶级。不同的阶级所具有的平等观都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存在的,而无产阶级所追求的平等只有真正消灭了阶级才有可能获得。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他们都与以往的阶级的平等观不同。其平等观作为意识形态都为其统治阶级服务。

(二)恩格斯平等观的内容

1.平等观是不断发展的

平等观是永恒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杜林的将自己的发展观论证成一种永恒的真理,不仅适应各个领域而且适用于各个社会形态。但是,在恩格斯那里,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平等观有不同的内涵。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之间的平等仅仅存在于承认彼此是“人”的平等,男女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奴隶社会时期,自由民之间的平等与自由民和努力之间的不平等差距显著,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虽然基督教推崇人人平等,但是基督教日益为政治服务,改变了其初衷,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通过大航海所蔓延至世界各个角落的贸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平等观,获得大量的资本家迫切想要改变自身在政治上的地位,企图获得话语权。资本主义社会中,掌握大量财富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对无产阶级进行无情的压榨,无产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产阶级在吸收人类历史上不断演进的平等观,尤其是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基础上,对自由和平等提出了新的诉求。资本主义社会所强调的平等是披着“伪善”外衣的平等,是被掩盖下的实质上的“剥削”,而无产阶级所追求的平等是消灭阶级的平等,是没有剥削和被剥削,没有主人和奴隶,没有富人和穷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1. 不平等的来源在于经济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得到的结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平等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因此,必然受经济基础所决定。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手握丰富的生产资料,工厂和机器都属于资本家,而无产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之外什么都没有,他必须通过将自己的劳动卖出去来获得维系自己及其家人的生活必需品。然而在生产中这种不平等所带来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由经济上的不平等又蔓延至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不平等的来源在于经济。

恩格斯平等观的当代价值

(一)为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平等观提供理论基础

资产阶级从出现开始就一直为争取平等而奋斗,从远洋扬航行开始,资产阶级取得了大量的财富,想要提升自身在政治上的地位卢梭认为,人类最初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时是不存在私有制和不平等的,私有制导致了不平等的产生。因为不平等,所以国家需要订立契约,国家由此产生。人民是指订契约的主体,法律是契约的表现形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恩格斯在肯定资产阶级在追求平等所作出的努力的同时,认清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实质,指出了无产阶级所处的被压迫的状态,无产阶级只有依靠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除剥削、消灭阶级才能真正达到平等。在这两年疫情的大环境下,资本主义所倡导的“平等”更是将其欺骗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在齐心协力的抗疫下,我国经济、社会运转逐渐恢复,疫苗接种超过十亿针次,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一向高喊“自由、平等、正义”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死亡率却屡创新高。

(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恩格斯的平等观是消除剥削、消灭阶级,通过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的真正的平等。在我国,虽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仍然不能实现人人平等。首先,经济上先富带动后富,一些沿海城市运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将福利辐射至周边地区,上海的发展带动了整个长江三角洲,深圳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广州实现了经济上的飞跃。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使平等真正成为可能。其次,我国正处于并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为世界所震撼,想要持续的发展,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不同经济阶段也要持不同的平等观,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制度,以保障市场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平等地进行交易。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最低工作标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村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三)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我国一直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平等问题,满足人们群众在各个方面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在教育上,为了保障每个人都能上得起学,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日益完善,逐渐进入人人都能看得起病的时代。

四、结语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方法论和内涵的批判以及其对平等观的方法论和内涵的论述,不仅揭示了资本、阶级、平等、分配等等之间的关系,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揭开了资本主义的剥削面纱。时至今日,恩格斯的平等观不仅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平等观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7页.

[3] 孙仝.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公平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4] 李长江,李伯峰.《反杜林论 》的写作背景及当代意义[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5] 赵起誉.《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提出的历史背景探析[J].现代交际·2016 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