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梯形面积公式表述的商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对梯形面积公式表述的商榷

张范津  ,脱文安

邢台市纪委监委  054000 邢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054000

摘要: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最后一个面积计算公式,是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而来。这个公式除了有计算梯形面积的作用,也可以看成是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通用公式,还与等差数列有完美的数形结合。梯形面积公式语言表述为“上底加下底乘高被二除”,尽管经典但并非完美无缺,其瑕疵起码有三。其一,逻辑关系上不合理;其二,思考理解上太艰涩;其三,实际运算上欠简练。

关键词:梯形面积公式;数学阅读;深度理解

计算梯形面积应该是小学五年级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在教学中它是由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逐渐演化推导而来的。其公式为: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上底加下底乘高被二除,或上底加下底乘高除以二,这是一个经典表述,经典的公式。尽管经典但并非完美无缺,在教学过程中,其瑕疵起码有三。

其一,逻辑关系上不合理。计算公式表达的是解题思路和数据步骤间的逻辑关系。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基本思维逻辑是“一长×一宽”或曰“长×宽”。课本中教授的“(上底+下底)×高÷2”公式,其主体是“(上底+下底)×高”,除以二只不过是将其分为两份而已。将“(上底+下底)×高”的式子,分解开来即上底(长)和下底(长)分别乘以高(宽),是两长乘以一宽。只有“(上底+下底)÷2×高”才可回归“长×宽”的逻辑。所以说按“(上底+下底)×高÷2”的顺序列算式,逻辑关系是不合理的。

其二,思考理解上太艰涩。“(上底+下底)×高”这一步计算,貌似“长×宽”的概念,其实不然,因为将上底和下底“+”起来,很难让孩子们理解为“面”上的“一”条边,这样理解太艰涩了。

其三,实际运算上欠简练。用简便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使其由繁入简,才是解题“上之上者也”的追求。“(上底+下底)×高÷2”的运算顺序,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一目标。如一个梯形上底长105米,下底长123米,高43米,其面积为:

(105+123)×43÷2

=228×43÷2

=9804÷2

=4902(米)。

而将其顺序调整,改为“(上底+下底)÷2×高”

(105+123)÷2×43  

=228÷2×43

=114×43

=4902(米)。

这样计算起来岂不就方便了些。

因此,建议将梯形面积公式改为: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2×高。

用字母表示,S=(a+b)÷2×h。

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对梯形面积公式的质疑过程中,起码能给我们带来三个方面的启示。

其一,数学教学要大胆“励其疑”。对梯形面积公式的质疑不是炫耀自己的标新立异,而是在向学生传导一种观念,那就是“质疑”。即坚决反对信师好古地盲目学习,努力戒除呆读死记的强迫灌输。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打破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打破“圣贤所言皆无非”的迷信,倡导“问难穷究”“核道实意”的学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之母,是“再创造”的航标灯。对此巴尔扎克深有体会,他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明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中就应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由疑而思,由思而学,追根问底,释疑求真,非如此就不可能激发出学生“再创造”的潜能,也就不可能产生“再创造”的奇迹。

其二,数学教学要竭力“使其信”。数学本身的显著特点就是其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教学也必须适应这一特点,它由不得天马行空,也不可能是猜猜看的游戏,而必须通过缜密的推导,逻辑的论证形成“公式”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一个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大脑神经及多种感官聚焦学习对象的表象及内涵,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深度思考,让学生获取梯形面积的多种推导方法,并力求方法穷尽,这样就会更增其信。同时,也印证了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在给学生讲授数学定理、数学问题时,与其着眼于把该定理、该问题本身的知识教给学生,还不如从教育的角度利用他们:启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推理能力、独创能力);教给学生发现定理、法则的方法及其练习。”的真理性。

其三,数学教学要努力“劝其行”。正因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所以教学中就不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就应该寓教于乐,要以教材为课程资源,根据自身实际,体现个性化的风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大胆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合理配置课程资源,通过神奇的推理和幽默的语言,灵活多样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数学王国,领进一个充满数学美的境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数学趣味,在解题运算中学会数学思考,在生活实践中提升数学素养,从而达到让学生愿学数学,学会数学思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