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识解视角下被动语态教学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2

认知识解视角下被动语态教学策略研究

刘寒梅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 401331

摘要:本文主要从认知识解理论的五个维度分析被动语态在句中所表达的功能,并探讨其教学策略。

关键词:认知识解;被动语态教学

认知语言学派反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将形式看作语言的中心,认为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Langacker(2008)将识解定义为用不同方式感知和描述同一情景的能力。本文主要从Langacker认知识解理论出发,研究被动语态所表达的语义,探究其教学策略。

  1. 认知识解理论

语言是基于感知和体验基础上的认知活动,既反映了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又是认知活动的工具。Langacker认知识解理论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详略度、突显、视角、辖域和背景。由于辖域和背景都与认知主体的认知域有关,本文将其列为一点讲解。

1.1详略度

详略度指语义特点描述中细节的精细程度(文秋芳,2013)。人们在对同一场景或事物进行描述时,会采用不同的详略程度,既可以选择使用上义词模糊描述,也可以选择下义词具体描述场景或事物的特征,如下:

①我买了一条泰迪。

②我买了一条狗。

③我买了个宠物。

我们可以在句①的基础上添加表示泰迪特征的形容词,使其更详细,也能顺着句③的抽象程度,将“宠物”替换成上义词“生物”、或“物体”,但这样使用上义词往往表现出说话人对谈论事物不感兴趣,态度冷漠或敷衍。

1.2突显

语言结构体现出各种不对称性,这些不对称性实际上就是突显问题(文旭,2012)。突显主要与人们的注意力方向和焦点有关,如人脸花瓶幻影图,如果我们将注意力和焦点集中在人脸上,人脸就是我们看到的图形或称射体,而花瓶就是背景或称界标。也就是说,我们先注意的部分是图形,后注意的是背景。人们在描述空间位置关系时,通常先描述小的、有形状的、可移动的事物,将其作为图形,再描述大的、静态的事物为背景,如下:

①书在桌子上。

②车停在小区门口。

这两个句子中的“书”、“车”比起句子中其他的参照物,都是相对较小,可以移动的事物,因此我们在描述的时候将其作为图形,先描述,再描述大的背景参照物。

1.3视角

视角是人们观察、描述事物的角度。视角可以反映观察者和被观察场景的整体关系,从不同的视角看事物,人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判断主观还是客观主要在于说话者是否将自身放入场景中去进行描述。

1.4辖域和背景

辖域和背景都跟人们的认知域有关,是指被激活概念内容的配置(文秋芳,2013)。人们的辖域和背景来自于其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信仰。例如,西方国家的人认为红色代表着血腥、暴力、愤怒等消极贬义含义,则东方国家的人则认为红色带着着喜庆、吉祥、热闹等积极正向含义。

  1. 被动语态的认知识解

人们可以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来表达情感,描述事物。英语语态的选择和使用受特定语域的制约,不同语域中语态的使用存在差异(林正军、王萌,2020)。就其结构而言你,被动语态表现为be+done, 此结构前的部分被称为受事者,该结构后有时会出现介词by连接施事者。

2.1视角与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展现的是施事者与受事者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对的,跟视角有关,人们从不同视角看待事件,进行认知识解,事件所表达出来的意义与态度也会截然不同,如下所示:

①Mike broke the window.

②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Mike.

    句①从Mike的视角出发,他是动作的执行者,采用主动语态。句②从窗户的视角出发,窗户不是无故破碎的,而是Mike打碎的,因此窗户这个受事者放在句首,施事者放在句尾时就要采用被动语态。若将上述两个句子运用于具体语境,句①则用来陈述事实,较客观,用以答复“Mike做了什么事?”而句②则先强调窗户碎了这一事实,再指出动作的施行者,略带有责备的含义,用以答复“窗户怎么碎了?”这类问题。

2.2突显与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是将原本出现在文章宾语位置的受事名词或短语与主语词汇的位置进行调换,转换为语句的起点,这样往往能加深读者的印象,起到强调作用。根据图形背景理论,英语被动语态将原本处于认知优势的图形放置在语句的尾端,将原本处于背景的部分移到句子的前端,因此读者在阅读文章时,首先注意到的是背景部分,从而形成参照认知,语句尾端的图形则被当作认知的焦点,如下所示:

①The criminals were sentenced to death.

②Millions of people were killed in the disaster.

句①中,“the criminals”是受事者, 施事者被省略, 但人们能从“criminals”和“sentence to death”推断出省略部分可能是“by the judge”,因此,“by the judge”是冗余信息,人们更容易接受“罪犯被判死刑。”这样简洁有力的句子。因此本句将“the criminals”置于句首,作整个句子的图形。句②中,灾害必定会带来伤亡与损失,人们关心的是人的生命安全,因此“millions of people”被视为重要信息作为图形,置于句首,起到认知突显。

2.3辖域背景与被动语态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母语为汉语的人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文化冲突,如下:

①The enemies were attacked by us. 译文:敌人遭到我们的袭击。

②The oil can be used as perfume.  译文:油可用作香水。

在汉语中,人们使用“被”字的频率较低,也可以直接省略“被”字。而在英语中,人们使用被动结构的频率较高,最常见于科技文本中。

  1. 结语

虽然可以用认知识解理论中的视角、突显等维度来研究被动语态所体现的意义,但同时也受到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影响。在语篇中,为了更好地衔接上文内容,可以使用被动语态,在句子开端重复旧信息,在句子后部分引入新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创设真实语境,引导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分析被动语态所表达的含义与其作用。教师还应开展关于英汉语差异的显性教学,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英汉语差异所引起的不同表达语言的方式。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43).

[2]林正军, 王萌. 英语语态的功能-认知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0(02).

[3]文秋芳. 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248).

[4]文旭. 认知识解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应用认知语言学探索之一[J]. 当

代外语研究. 2012(02).

作者简介:刘寒梅(1998.1-);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