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形成以及应对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3

当代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形成以及应对机制

张悦

天津中医药大学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学业倦怠这一消极现象频频出现,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探究学习倦怠的形成原因和应对机制,制定并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团体辅导干预方案。

关键词:学业倦怠 成因  团体心理辅导 应对机制

一、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聚焦高校开创新的教育格局,明确提出要求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风气和学业水平[1]。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学业倦怠”、“隐性辍学”等不良现象频频出现。不少学生对学习表现出不感兴趣甚至厌烦的情绪,学业成就感、个人效能感和自我价值认同感严重降低,进而引发显著的辍学、逃课、逃学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逐渐表现出情绪衰竭,对周围人群和事物冷漠、“冷暴力”。因此,国内越来越多教育学者开始关注学业倦怠这一消极现象,相关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2]

学业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缺乏主动性时感到的疲劳和沮丧,从而在面对学习时产生一种恐惧情绪[3],长此以往导致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一种持续现象[4]。学业倦怠是一组综合症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会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述的自我同一性阶段,如果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得不到改善,可能会导致其他消极心理,如焦虑、抑郁等,对学生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对大学生学业倦怠这一现象足够重视,积极探究学业倦怠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机制,从而缓解学生的学业倦怠问题,增强学生成就动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学业倦怠的形成

1 生理因素

进入大学前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老师带领下进行的,而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则是靠自觉性完成的。当代学生由于前期过重的课业压力,生理上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些不良症状,如头痛、失眠、注意力涣散等,都将负面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容易助长学业倦怠问题的形成 [5]

2 学校因素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环境是导致学生学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与竞争,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老旧死板,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等等,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学生为了顺利毕业又不得不在各项考试中得到及格的分数,这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业倦怠[5]。另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方式不够严格、缺乏创新,学校基本上都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不严格的情况,从而滋生了学生的倦怠情绪,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对学校的接纳感和归属感,增加学习倦怠感受[2]

3 家庭因素

如今的社会大部分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论亲戚、朋友还是同事间,提到孩子,都会不自觉的比较一番,因此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为了“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都较高,为了孩子能获得优异的成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值,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反而使孩子产生叛逆和厌烦的心理,从而造成认知、行为与情感上的倦怠[6]

4 社会因素

当代的社会人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的突变、机制的转轨等等对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冲击。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使许多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认为传统的通过读书来实现经济价值太遥遥无期,从而无法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盲目追求早日进入社会赚钱,由此产生学业倦怠。另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也是造成学业倦怠的重要原因[7]。对于学生来说,社会支持应该包括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两部分,即除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便捷的学习途径等物质资源之外,还应该有老师、家长和同学对学生的鼓励、认可和赞扬等。低社会支持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认同感,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业倦怠水平。

三、 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

1 团体成员情况

团体成员为天津中医药大学12名存在学业倦怠困扰的同学,年龄分布在20—22岁。对12名同学进行面谈,了解其在学业倦怠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该问题的发展史、曾经做过的努力以及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等情况,并填写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总得分越高表明学习倦怠程度越高。

2 团体辅导目的

团体辅导是一种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的辅导方法,团体成员通过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团体中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提高个体自我成就感和自我价值认同感,改善自身心理心态。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干预学生的学业倦怠问题,旨在能够有效的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帮助学生改变对学习的错误认知,重拾对学习的热情,发展社会兴趣,改善学业倦怠问题。

3 团体辅导方案与实施

本团体辅导计划共进行8次,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团体辅导方案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2次)为启动阶段,目的是让成员之间相互熟悉,建立安全融洽的团体关系,明确团体辅导的目的。第二阶段(第3—5次)为探索阶段,这是活动最关键的阶段,目的是让成员表露自己在学业中的错误认知,探索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初衷,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和行为。第三阶段(第6—8次)为总结阶段,主要目的是改善成员由学业倦怠引起的其他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明白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将团体辅导中的所学所感运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具体方案见表1。

表1  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方案

次数

单元名称

单元目标

1

相识即有缘

成员之间相互认识、建立信任,澄清团体的性质和目标,订立团体规范

2

成长的困惑

加深成员彼此之间的了解,分享困扰,增进团体凝聚力

3

过去的故事

表露自己在学业倦怠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剖析其中的错误认知和不合理信念,探究产生学业倦怠的原因

4

新的尝试

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初衷,重拾对学习的热情,改变错误认知,减缓消极情绪

5

我就是我

鼓励成员进行自我探索,正视自我的优缺点,了解自身问题所在,从而扬长避短,改变学习行为习惯

6

天生我材必有用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学会自我欣赏、自我肯定,明白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

7

重塑创造性自我

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计划和方案,让成员成为学业的主人

8

感恩遇见

回顾团体经历,总结活动,分享经验和收获,表达未来决心

4 团体辅导反馈与评估

团体辅导对改善学生学业倦怠问题是可行且有效的。用表1的团体辅导方案对12名存在学业倦怠困扰的同学进行干预后,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有了明显改变,学业倦怠等学业不良行为得到了显著改善。对于存在严重倦怠状态问题的学生,在密切关注团体辅导结束后的表现时,还需要定期进行个体辅导,有针对性的继续进行干预[8]

四、学业倦怠的应对机制

目前,学业倦怠这一消极现象广泛受到国内外教育学者的关注,不少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各种干预方案和应对机制,结合以往研究,本文认为除了团体辅导外,还存在以下应对机制:

    1.改变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应该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和参与喜欢的课题和项目。同时允许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提升学生对学校的接纳感和归属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系列心理活动来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同时加强学校、家庭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尊重和理解学生的选择并提供合理的帮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的激情与斗志。鼓励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多参与各类型的趣味活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能强健体魄,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提高自我价值认同感,避免因为亚健康状态和其他消极情绪导致的学业倦怠。

五、总结和展望

与初高中生不同,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学业倦怠现象逐渐成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可能导致学业倦怠的因素出发,为学生学业倦怠应对机制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团体辅导方案。短期的团体辅导虽然改善了学生学业倦怠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仍需要制定长期且更为系统的干预方案。大学生需要正确看待学习,学会在认清自身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意义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自己的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坚定信心,锻炼自己抗挫折能力,学习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练就坚强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其他理论角度出发,如以人为中心疗法、暴露疗法等,制定相关团体辅导方案。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案,同时注重个案研究,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和研究,找到更有效的改善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途径,让更多的大学生远离学业倦怠的困扰,收获学业,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 郑莳雨,王尚,沈吉林.阿德勒小组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干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09):1421-1426

[2] 程姣.本科生学业倦怠现状与成因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6(01)

[3] 焦映臻.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J].科技资讯.2021(03):228-230

[4] 孟丽红.学业倦怠的成因与干预[D].西北师范大学.2017(06)

[5] 郭秀琴.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08)

[6] Branko Slivar.The syndrome of burnout, self-image, and anxiety with grammar school students[J].Psihološka Obzorja,2001,10(2):21-32.

[7] Ingrid Schoon, Samantha Parsons.Teenage Aspirations for Future Careers and Occupational Outcom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2,60(2):262-288.

[8] 彭洁.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大学生学业倦怠干预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9(5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