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培育师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在课堂中培育师德

续鹏飞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   414100

摘  要: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学生都会起示范与榜样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课堂 培育师德德育内涵

一、在课堂中培育师德的必要性分析

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 突出课堂育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避免重教书轻育人倾向。该意见阐明了课堂育德的重要性,也意味着在课堂中培育师德包含有两方面内涵:提升师德和增强育人功效。

教师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而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不只是演讲者,更应是榜样。我们常说“无声教育”,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模仿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将教师好的和不好的行为进行了学习。因此,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学生都会起示范与榜样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老师一言行,学生一辈子。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文化经典,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和育人精髓。而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正是中华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传统美德、养成优秀品质的主要引导者,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宣传者。面对新时代,展望新未来,教师不仅要对这些文化经典的内容有所了解,更要体会这些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育人哲理。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渗透德育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在课堂中培育师德的方法与途径

1.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成长过程中,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教学,更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家长把学生交给学校、交给教师,我们就有责任、责无旁贷去珍惜爱惜学生。一个好老师就是一束光,给学生温暖、希望和力量。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我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2.搭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课堂培育师德固然要靠教师本人的自觉自为,但不能全寄希望于此,还应依靠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促进教师师德的养成。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理应有权监督老师的一言一行,学校应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以了解老师的师德师风情况。建立“推门听课”制度,校长或其他行政干部经常听取老师的随堂课,除促进教师教学外,还有利于增强老师言行的规范意识。学校挑选师德好,业务强,思想道德修养高的教师帮助个别易犯错误、脾气暴躁、性格内向、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主要从师德等方面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以便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向,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或不良思想趋向。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听取社会人士对学校师德建设的评议。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制订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到位。

3.深入拓展教材或试题的德育内涵

在教学中,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德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渗透,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是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有些是歌颂革命队伍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的,有些是以优美的文笔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不同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堂育德不是文科老师的专利,理科老师也可以课堂育德。在讲圆周率、勾股定理等理科知识时,老师可恰当好处地拓展,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理科试题的命制可以采取“新瓶装旧酒”的办法,在试题情境上设置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如航空航天、高铁、电动汽车、量子通讯等,老师在上课时也可适当介绍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科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德育熏陶。衡量一堂课教学效果的标准有很多,德育是否落实到位也是其中一项。教师不能只重视做题的技巧,更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教材或试题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从而走近作者、融入文本、 感悟思想,在良好思想的熏陶下,逐渐树立正确的 “三观”,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三、在课堂中培育师德的原则

1.适时适度原则

在课堂中培育师德不是在教学中作秀,也不是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内容,它必须遵循适时适度原则。

首先,要适时捕捉培育师德时机。 例如,生活中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但一进教室又能面带微笑,不迁怒学生;教学中遇到学生顶撞老师的情况,老师能克制自己,不动怒,允许学生解释;在课堂上偶遇突发情况时,能先学生之急而后自己。在课堂上遇到好的德育素材时要善于抓住德育渗透时机, 在分析教材或习题的同时,融入德育教育。

其次,要把握好课堂育德的“度”。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课堂教学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 的“度”,要准确把握教学时德育渗透的要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 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时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要注意“到位”而不“越位”。

2.求活求效原则

求活指的是教师运用灵活的教法,根据学情,选择最佳切入口,激活学生情感,使之迅速产生移情体验,感悟为人处世之道,同时也根据需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与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点相关的课件等手段的作用, 化抽象为具体,使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习紧张的学生所接受。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结果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课堂中培育师德,要注重德育渗透结果与学生的德育目标需求相符合,力求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总之,培育师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成预期目标,在课堂中培育师德只是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和学情,认真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从而设计出最恰当的方案,充分体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富有时代气息的德育活水流入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师德渗透之花常开常新!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教师师德养成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D21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