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3

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远洋,孙得利

黄河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以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教师胜任力为导向,基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新时代背景,构建胜任力理论模型。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问卷调研等方法,通过对各类指标的汇集分析形成了一套客观的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评价量表,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任务和方向。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胜任力;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是新时代下的将立德树人战略举措贯彻执行到底的时代命题,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出发,建立应用类技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是高校教育响应政策的积极举措,更是提升应用类技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点。课程思政不仅是国家教育政策,而且是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综合育人的一条实践路径,是应用类技术高校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点任务,也是在应用类技术高校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进行交叉互动研究的教育要求,更是道术兼修教育目标的直接体现,在人文与科学兼备的教育环境下进行育人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随着新时代应用技术类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当代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变化,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导致不同岗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单纯的学科教学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要实现在专业课课程中承载思想政治工作,又能将思政元素完全融入到专业课课程中,要求高校以学生为对象,以教师为实施主体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在“课程思政”这个时代命题下,针对应用技术类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工作实情,构建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评价模型也是高校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环节。

一、文献综述

胜任力是指潜在的个人特质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价值观、态度、个人特性、动机、自我实现需求,这也是囊括了著名的冰山模型中的核心观点。最早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是美国管理学专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于1953年提出的,这一理论为当时广泛应用智力测试的美国提供了一种新的检验手段和方法,仅仅依靠智力测试,不能充分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后来由理查德·博亚特兹(Richard Boyatzis)、布朗(Brown)、迪布瓦(Dubois)、佩奇(Page)、威尔森(Wilson)等学者对胜任力这一名词进行拓展和定义。一般来说,胜任力包含以下特征:第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下,不同行业与岗位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造就的胜任力模型也是不尽相同,对胜任力这一概念也是处在不确定环境之下的动态变化。第二,从胜任力的定义出发,根本目的是区别突出人群与一般人群的区别要素,是作为评价体系的一种间接表达形式。第三,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实质是实现人员—职业—组织之间的相互匹配,支撑构建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有人岗匹配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特质理论,内涵在于个体具备的优势特征总和,到目前为止著名的胜任力模型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

基于胜任力概念与课程思政内涵,人岗匹配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特质理论等理论支撑,对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也有直接观察、重点事件法、岗位胜任力评估法、胜任力目录法、专家小组法等可遵循的方法论。对于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研究到目前为止也有众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以下是比较著名的学者提出的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方法,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方法

专家名称

所用方法

构建胜任力模型划分维度

适用高校教师胜任力类型

陈乐敏

深度访谈法

教学驱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

民办院校教学型教师胜任力模型

王慧颖等

访谈法和德尔菲技术

学识水平、教学能力、价值观认知、工作态度和人格特质等

高职院校教师“金课”胜任力塔式模型

赵忠君等

访谈法

智慧教学动机、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与反馈和教学提升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曾丽雯

胜任力理论

政治素质、专业素养、道德修养和教学能力

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模型

基于对高校胜任力研究的有效方法,从客观事实出发,基于胜任力相关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按照洋葱模型中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价值观、态度、个人特征、动机等分三个维度展开对应用类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法通过线上发放问卷对建立的胜任力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客观事实的评价量表,研究构建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评价模型。

二、理论模型构建

到目前为止,对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的胜任力研究已十分成熟,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一方面是教育形式之要求,一方面是建立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迫切需要。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胜任力研究缺乏对特定岗位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应用类技术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以胜任力理论与方法研究为理论支撑,以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包括的层次要素为借鉴主体,以应用类技术高校专业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特征、思政认知、知识技能几个维度构建胜任力模型。并以此模型建立客观的指标评价量表。

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理论模型

为提升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育才作用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当前社会形式下融合课程思政全方位的对教学质量提质增效,达到创新协同育人的目的,满足学生专业课学习需求的同时与学生互动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情怀,将课程思政元素以及内涵主旨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应用技术类专业课堂,是建设课程思政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需要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在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在教书过程中把握时代的发展和浪潮,明确在时代命题下的立场和方向。从教师角色出发,将教书育人的职能量化产出,将“课程思政”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学生、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执行体系。从洋葱模型的三个层级为支撑点,本研究分别从个人特质、思政认知、知识技能等对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理论模型进行构建。

首先,个人特质维度。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标杆。应用类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核心队伍,作为专业知识传授的领导者,在学生心目中,专业课教师是相对于其他课程教师更具备影响力的主体。这要求专业课教师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言谈举止皆合乎教师的师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及培养温文尔雅的教师气质,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言语表达技能,专业课教师自身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社会服务能力与责任感等都是为学生树立标杆的胜任力特征体现。

其次,思政认知维度。专业课教师能否将课程思政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核心影响因素。对应用类技术高校专业课教师来说,将课程思政贯彻执行到教学工作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将高校教育提质增效的决心,更是在实施过程中肩负的使命。这要求在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对思政意识和思维,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进去,专业课教师是否具备主动性、积极性,落实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也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将课程思政价值理念逐步传递给学生的硬性要求。

最后,知识技能维度。教学课程是体现知识的价值导向的直接载体。应用类技术高校作为与社会各行业密切联系的特殊高校,应用性及专业性相对于占优势,不论是学生学习阶段还是就业阶段,无时无刻体现的知识的价值导向。因此,这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多方位拓展专业知识向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更要求专业课教师将价值引领的融入。同理,专业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应该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教育与时代、国家、主流的理念保持一致,将学科前沿与热点贯彻执行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上,思政教师的思政课程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有利于高校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本研究主要从个人特质、思政认知、知识技能三个维度,经过广泛查阅资料以及调查研究为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理论模型总结以下三级指标,具体见表2。

表2 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理论模型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专业课教师胜任力

个人特征

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言语表达能力

热爱教学与科研工作

社会服务能力与责任感

思政认知

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同

具备思政教育的意识和思维

对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态度积极

知识技能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重视价值引领的融入

思政元素列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条目

教学过程能结合学科前沿与热点

理解学生学习需求并关心学生学习过程

通过案例与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与思政引导

积极和思政教师建立合作共同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

三、实证方法与结果分析

以前文建立的理论模型为基础,本研究从多维度、多视角、多渠道的设计并发放问卷展开调研,总共发放问卷100份,筛选有效问卷80份,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应用类技术高校教师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对各级指标赋予权重,具体结果与解释见表3。

表3 应用类技术高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评价量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

权重

权重

专业课教师胜任力

个人特征

0.3162

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0.3478

0.0816

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言语表达能力

0.3478

0.0816

热爱教学与科研工作

0.3043

0.0714

社会服务能力与责任感

0.143

0.0816

思政认知

0.1936

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同

0.3158

0.0612

具备思政教育的意识和思维

0.3684

0.0712

融入思政元素的积极性、主动性

0.3158

0.0612

知识技能

0.4879

融入价值引领的重视度

0.143

0.0816

思政元素占教学大纲的比重

0.143

0.0816

教学过程能结合学科前沿与热点

0.143

0.0816

理解学生学习需求并关心学生学习过程

0.143

0.0816

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理论联系实际

0.143

0.0816

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交叉研究

0.143

0.0816

应用类技术高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评价量表结果如上表所示。从个人特征维度,一名专业课教师的师德师风与人格魅力所占权重均为0.3478,教师作为极具情感感染力的个体,所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教育伦理意识,是影响个人特征最大的因素。热爱教学与科研教学所占权重为0.3034,对专业课教师来说,专业知识技能厚实和职业技能娴熟是高校考核教师的一个关键点,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在教学中做到言传身教、精益求精更是对应用类技术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要求。

从思政认知维度,具备思政教育的意识和思维所占权重为0.3684,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同以及对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积极性与主动性所占权重均为0.3158。作为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专业课教师不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专业教育工作,对思政工作之间的交叉研究对专业课教师的可课程安排与规划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应该时刻具有思政教育教学的责任意识。有了思政教育的意识和思维,才能在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思政的新形势新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交叉性知识传授。

从知识技能维度,专业课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贯穿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级指标的所占权重均为0.143,体现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将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融合,协同育人的特点,在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下将立德树人的时代理念贯彻到底。

四、建议与讨论

“课程思政”的实施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对国内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应用类技术高校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时代要求,本研究尝试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应用类技术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进行胜任力评价模型构建。以应用类技术高校专业课教师为主体,探讨了在保障专业知识学科计划完成的同时,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协同育人。结合洋葱模型三个层级构建应用类技术高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理论模型,并通过问卷调研进行实证分析形成对各级指标的评价量表,以此评价量表为参考,从不同的评价主体多视角的对高校专业课教师进行量化评价,多维度的评价内容进行客观评价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本研究建立的评价量表也可以通过多渠道的评价反馈不断的进行优化细化。

参考文献

[1]杨春光,李春实,罗学娅,张学梅,杨勇.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探索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42):82-83.

[2]李萌,苗凤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J].智力,2021(26):7-8.

[3]张钟艺.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4):111-117+128.

[4]王晓玥.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专业课教师混合式教学胜任力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1(05):82-83.

[5]窦新宇,王玉娜.“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19(01):74-77.DOI:10.16825/j.cnki.cn13-1400/tb.2021.01.019.

[6]赵光,孙伟锋,仲璟怡.“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07):136-143.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0.07.018.

[7]蔡爱丽.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双螺旋模型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79-84.

[8]杨青.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职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内涵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12):52-53.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1.12.024.

[9]刘博龙,丛杨,胡云,王业强.解构“洋葱”与认别“冰山”——质量问题如何彻底归零[J].质量与可靠性,2020(05):44-49.

[10]赵宝江.借力“课程思政”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新体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2):173-175+180.

[11]金晶.胜任力理论国外研究综述及其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4):61-65.DOI:10.13768/j.cnki.cn11-3793/f.2021.0345.

[12]李海.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20,23(04):27-32+45.
[作者简介] 远洋(1988—),女,河南郑州人,硕士,黄河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孙得利(1982—),男,河南郑州人,硕士,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1年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习近平底线思维重要论述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研究”(SKL202198)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