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30
/ 2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策略

田玉强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路庄子乡涧北小学 073100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作业设计、布置的要求,此时需要教师基于自身观念的积极转变,进而在学生开展个性化练习方面提供指导,确保借助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目标的有效实现。对此,为确保数学作业质量有效提高,数学教师应注重作业弹性的适度提升,基于层次性及趣味性、针对性等多元化作业的设计,确保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基础知识巩固、基本技能发展等进步目标。总的来说,“双减”政策下的数学作业设计,要与该政策具体要求充分结合,将以往无意义的重复练习有效减少,既要关注学生负担的减轻,又要为作业质量和学生做作业的效率提供保障,并借助作业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和学习水平。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作业优化

引言

在深化“双减”教育政策的过程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师设置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程作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设计数学课程作业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人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学生个人数学素养的发展能力有限,对“双减”教育政策关注不够。在大多数小学数学课程的作业内容设计过程中,作业类型固定,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双减”教育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必要性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就是“双减”政策重要内容,同时“双减”政策要求要在校内外教育全面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方面加强力度,为学生能够收获更多提供保障,进而促进学生良性成长目标的逐步实现。“双减”政策与素质教育改革基本要求相符,能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辅助,也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认知的有效深化,可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对学生个性爱好发展、个体综合成长产生促进作用。小学教育阶段,较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就是数学,数学学科知识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考验,所以需要教师将作业设计这一核心环节作为出发点,通过精心设计和合理命题,为学生的自由发散提供引导,确保学生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技巧,跟随教师的指导,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此时学生才能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全新感受,并基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进行生活中各种难题的解决,最终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这一能力的发展。

二、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

(一)盲目增加作业数量,作业质量不足

小学生学习时间短,理解数学知识会有一些困难。为了确保学生掌握课堂上的所有知识点,教师通常会为学生安排一些针对每个知识点的练习。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具有以量取胜的心理。他们很少仔细研究每个练习,选择高质量的内容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这通常会导致学生作业量的无形增加。在浩瀚的题海中,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混乱、思维迟缓的现象。学生完成的数学作业质量差,错误多,很难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重视学生对错,忽略评价创新

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更多的作业,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加重了教师的批改任务。一方面,布置家庭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让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课堂上检查和填补学生的空缺。然而,在批改作业的实际过程中,即使教师熬夜加班,也很难仔细分析每个学生作业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因此,学生的作业本上只会出现关于对错的评语。如果不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错题成因,就无法对症下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没有情感的对错批语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目标

(一)布置实践操作性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操作性的作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发现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美。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对其进行拉动,亲自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晾衣架、脚手架等都是三角形的结构,而窗户、推拉门却是四边形的结构。如此,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到三角形的特征,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

(二)作业设计要体现自主研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强制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体现自主性,学习积极性不强。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往往热情高涨,学习也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布置可以自主探究的作业,以此触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研究性作业与常规作业不同,它能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思考、分析的过程,并完成最后的归纳总结,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意识。

(三)应用小组合作,推动学生交流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有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虽然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不足,但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当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时,他们的思维会发生碰撞,从而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在设计学生课堂作业的内容时,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直接作出解释,给出答案。相反,应该基于分层教学的原则,让学生与小组成员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分享不同的数学学习经验。通过设计小组合作作业的内容,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课程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在分享中获得乐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动机。

(四)聚焦应用,作业设计体现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双减”背景下,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并不在于会算多少道算式、会解多少道题,而是在于遇到生活问题时能否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等来解决。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灵活地调取各种数学知识,通过分析、比较、判断、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让问题迎刃而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布置调查性作业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布置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折扣问题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去超市调查”的作业,要求学生进入超市,观察折扣物品的原价和折后价格,计算折扣率。如此,学生不但弄清了折扣的意义,而且会进行原价和现价的计算。此外,他们通过自主思考、同伴讨论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迎来的一次重大变革就是“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需要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要基于自身教育理念的积极转变,确立以生为本的思想观念,进而精心社会作业,使以往机械式、重复性的作业设计弊端有效改进,帮助学生学业负担切实减轻的同时,确保学生对作业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有效消除,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健康快乐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雪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22(08):12-13.

[2]余兆君.“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优化探微[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03):78-79.

[3]王雨.浅谈“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小学生(下旬刊),2022(01):47-48.

[4]陈苏哲.“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0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