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生开展社区义诊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护理专业学生开展社区义诊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研究

谢琪 ,王玺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5)

[摘要] 社区是城市发展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志愿群体的重要部分,亟需在制度化建设中有所突破,建设出适用于护理专业学生的高效性制度,本文从社区义诊志愿服务现存问题入手,依据社区义诊志愿服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意义,探索适合于护理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发展道路,以期有助于完善城市社区志愿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社区志愿服务运行的成效,同时有助于深化国内城市社区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建设的研究。

[关键词] 护理专业  志愿服务  制度化建设

一、社区义诊志愿服务现存问题

1.1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和意志薄弱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存在意识不够的情况,对于开展服务的意义不了解,大多存在于听命令、服从安排的阶段,自我学习与自我提高的意识浅薄,同时开展志愿服务的能力不够,存在表面功夫,与专业能力并不挂钩,如护理学院的学生开展义诊,有些只能做到监测血压和血糖,既不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容易消磨义诊服务的热情。

1.2社会和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党的十九大志愿服务制度化后,志愿服务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细化和完善,但是普及范围并不广泛,导致社会和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情不够高涨,回应不积极;另一方面,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重视和管理不够,对于志愿服务的思想认识不充足。

1.3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运行,需要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具备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主要体现为志愿服务组织不规范,项目建设整合力度不足,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进程。

1.4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体系不健全

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多与专业知识及专业操作能力相关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素质普遍参差不齐,未参加过临床实践的护理新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更是存在不足[1]有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志愿培训的志愿者业务水平明显优于从未参加培训的志愿者,因此,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极为重要

1.5志愿服务保障相对薄弱

志愿活动的开展不可避免的存在活动风险,完善的志愿服务保障也是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城墙,而林敏在《北京市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一文中表示,经调查分析50.05%学生表示自己参加的志愿活动从未提供保险[1]。志愿服务保障不完善是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2,3]。这也是不利于推广和开展大范围的志愿活动的因素之一。

二、护理专业学生开展社区义诊志愿服务的意义

社区志愿服务是我国建立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建设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增长实践经验以及提高居民健康意识[4]

2.1 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社区义诊志愿服务是志愿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将在校的理论知识掌握后, 通过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将理论转化为操作能力。除此之外,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病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5]以及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6]。通过义诊,可以从百姓生活中,收集到较多的临床疾病信息,拓展知识储备,也可以让居民了解到某些疾病的典型临床特征,以更好地做到对疾病的提早发现,及时治疗[7]。综之,社区义诊将为在校的临床医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所学,服务社会的平台[7],是护理专业学生提升各方面能力的平台。

2.2促进社会环境及患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护理专业学生通过主动走进社区,为居民带来方便,针对性强的健康咨询和服务,可直接拉近了护理人员与居民之间的距离,间接的缓解护患关系的紧张局面,不仅如此,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对服务对象的帮扶及影响,做到利他与利己并行,可以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使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8]

2.3 促进中西医相融合

义诊过程中宣扬中医文化是一种传播中医知识的有效途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绘声绘色的宣讲,可以将中医知识带到与群众最贴切的生活中,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医从而建立对中医的信任,进而信赖中医,学习中医,进而做到中西医相结合,间接的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2.4更好发挥高校育人作用

组织高校护理学生参与社区义诊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实践育人作用。通过社区义诊志愿服务,高校学生与社会相接触,作为高校拓展德育的手段,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责任意识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更快的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除此之外,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体现,也是为学校提供正面宣传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高校影响力以及今后的办学效率

[6]

三、护理专业学生开展社区义诊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现路径

3.1 整合社会和学校的资源,提高志愿服务体系的系统性

张建航等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系统的建构及其优化》文中强调,大学生志愿服务须从整体出发,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实现功能性,发挥精神衍射作用[9]。优化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是健全体系的重要一环,首先要避免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单一,2010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志愿护理服务”暨纪念5·12国际护士节活动的通知》中提出建议护理专业学生通过为患者提供志愿护理服务,设计符合护理专业学生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拓宽专业知识学习渠道,基于专业特色加强拓宽志愿服务领域,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1],从而整合社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为志愿服务搭建系统的体系,提高服务的效率。

3.2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制,提高志愿服务体系的规范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制缺陷主要体现为志愿服务组织不规范,项目建设整合力度不足,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因此要制定相应的明确规定规范志愿服务组织,整合资源跟进志愿项目的进程,建立相应管理层贯彻相关志愿工作要求,逐渐形成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发挥高校青年人才优势。正如谭建光在《中国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分析》一文中提出,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应该从多个方面拓展延伸,加强服务管理体制,提高志愿服务体系的规范性[10]

3.3加强培训和引导,提高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意识

真正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高本领和对社会的贡献。

综合素质较高且与志愿服务适配度较高的护理专业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不可或缺的人才,一方面通过培训获得所需要的人员,另一方面则是前期招募结合项目特点、岗位需求可以招募到最合适的志愿者,可更加节约培训成本,保证志愿者服务团队提供更优的服务。在培训方面,护理专业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建立更加规范的培训体系,建议严格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课程,完善培训内容,对学生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管理和记录[1]。例如相关志愿服务理念、专业知识及技能以及法律法规的教授与考核,整体提高志愿服务群体的能力。

3.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

护理专业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高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强化志愿服务精神建设,学生在对志愿服务有一定认知后,会自然带动周围人群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以及通过多媒体平台,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1],让更多群体了解志愿服务。

3.5 建立规范的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

学校和志愿服务组织应更加规范志愿服务保障管理,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期健康地发展。此外,激励机制是对志愿者服务的一种嘉奖,也体现出社会、学校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支持与肯定[11]。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个人内在需求,建议高校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年综合成绩考察范围,以及各级各类评奖评优、入党积极分子推优等,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结语

志愿服务是具有社会性的活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尤其是护理学院的学生,开展义诊服务是最基本的志愿服务形式,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完善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林敏,王阳阳,谷嘉宁,陈湘,张京煜.北京市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22,37(06):72-76.

[2]艾华,牛慧君.提高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成效的方法[J].护理研究,2012,26(33):3162-3163.

[3]胡鑫.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状况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7.

[4]张依宁.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21.DOI:10.27441/d.cnki.gyzdu.2021.000144.

[5]史佳琦,汪伟艳.护理专业本科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意义和途径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09):198.

[6]张静,张宝生,杨冬宝.研究生志愿服务制度的建设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3):110-112.

[7]李郡,李惠惠.社区义诊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0):409-410.

[8]王琦,等.研究生志愿服务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9]张建航,康婷雅.大学生志愿服务系统的建构及其优化[J].系统科学学报,2019,27(03):108-113.

[10]谭建光.中国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分析[J].青年学报,2018(01):61-66.

[11]王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2):35-37.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度山东省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研究课题( 编号:21SSF002)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