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的谦卑精神--纪念饶宗颐先生诞辰105周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国学大师的谦卑精神

--纪念饶宗颐先生诞辰105周年

林钊勤

香港身份证号:P613997(7)

几年前,听闻饶宗颐大师仙逝,不禁泪下,有感所作,以示纪念。

知晓饶宗颐先生的人,必是与学识有关的。学术界有“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的说法,其中的饶指的是谁,相信你一下子应该就能说出他的名字——饶宗颐。起初,在我国学术界先有“南饶北钱”之说,不过在钱钟书老先生去世后,学术界又有“南饶北季”之称,而饶依然是饶宗颐,季则是代表着季羡林。可见,在我国南方学术界里,饶宗颐的地位和声望是无法超越的。对这一切,清瘦的饶宗颐先生,总是拱手致谢,蔼然郑重。

饶宗颐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 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他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硕果累累。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饶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在学术和艺术等领域中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潮汕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潮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饶先生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地进行“潮学”的研究和探索,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2012年,饶宗颐先生成为了空缺六年之久的西泠印社社长。

记忆里,饶宗颐先生出身名门,靠着自学成为一代大家。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

你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他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却靠着自身的勤奋与天分,成为学术界一段美谈。他说自己“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学问是“熏”出来的。

饶宗颐先生的笃定,饶宗颐先生的求是求真求正,在钱钟书心中,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在季羡林眼里,是真正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在生活中,饶宗颐先生为人谦虚。“他待人真诚,就算是陌生人想与他讨论问题,他也会热情交流,不会高高在上。”刘唯迈说。

往年,为了表彰饶宗颐先生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香港大学在校内建了饶宗颐学术馆,用上了“国学大师”、“一代通儒”等称呼。饶宗颐先生一贯主张做学问应该谦虚,对“国学大师”“一代通儒”等称呼表示不敢当,认为自己的学问很小,所以就给学术馆取了一个英文名字:The Jaotsung-I Petite Ecole。因为Petite刚好是“小”, Ecole是“学校”,合起来就是“小学”、“小学校”,意思就是“这是香港大学里面的一间小学校,我在这里做点小学问”。这是饶公谦虚的一面,里面还有一份小小的幽默。

不论大事小情,饶宗颐先生都心存“慈悲喜舍”的精神。很多人喜欢他的字,于是就上门求字,饶宗颐先生都欣然提笔。我本人也有幸向饶宗颐先生请教,深表敬佩。

饶宗颐先生是比传闻中还要谦逊的,我曾求得一副字画,饶宗颐先生上书“嘉言懿行”四字,原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一》:“然远至舜禹而次及于周秦以南;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勉励我有益、有善的言论和高尚行为,为更多“学生”作启发,将“学问”、将“礼”传送后人。题字中可以看到饶宗颐先生深厚的书法功底。坊间传闻他的双手力道极大,能以偏软的羊毫写出狼毫的坚挺,此次现场观摩才知道此言不虚。只见饶公落笔沉着稳健,一点也不抖,完全不像一位百岁老人,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题写边款时,饶宗颐先生题写钊勤先生雅教时,我受宠若惊,感动莫名。最后,落款选堂,选堂是他的斋号,饶宗颐先生落款每每如此。这是他的习惯。收起热乎乎的字幅,我如获至宝。

李焯芬先生曾说:“饶宗颐先生是非常勤奋、敬业、认真的学者。他做学术研究,经常做到三更半夜,这个是他的特色。而且会广征博引,引用很多资料,他不但用中国自己的历史资料,也引用外国的出土文献,譬如波斯文、印度梵文文献。作为一个后辈,我觉得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不仅如此,饶宗颐先生,还是非常宽容大度的人,对人十分谦和。在饶宗颐先生身边跟随二三十年,没听过他说过别人的坏话。人前没有,人后也没有。很多有成就的学者未必有谦和的态度,可能会有很多怪脾气,但饶宗颐就非常容易相处,待人很谦恭……饶先生跟我说,人一生有际遇的问题,与很多同辈学者相比,自己的运气很好。”

对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对饶宗颐先生的评价,我深表认同。

自古文人相轻,很多有学问的人是孤独的,但饶宗颐先生并非如此。他非常包容,待人厚道,有很多要好的朋友以及学生。我有幸算得一位。作为晚辈的我,在饶宗颐先生有生之年,与饶先生面对面,近距离触摸这位大师的文化脉搏,得蒙饶先生謦欬的机缘并不算多,但每一次都铭感于心,留待细细反刍。

做学问是文化大事,是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东西。

尽管已经荣誉满身,饶宗颐先生并没有放慢研究的脚步:“学问要接着做,不能照着做。”饶宗颐先生说,要做成学问,“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饶宗颐先生的人生智慧是无穷尽的,德行是谦逊高尚的,他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学习。《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饶宗颐先生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

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饶先生是近百年来中国最具典范性的学者。一方面,先生在包括敦煌学在内的汉学研究众多领域取得的成果,代表了中国当代学者在汉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成就和水平;另一方面,先生身上体现出了一代学术宗师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也许,今后很难再有学者达到,更难超越饶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水平,但先生的精神风范值得后学师法和效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分享饶宗颐先生的智慧与品德也不是让年轻人个个都要做国学大师,而是想让大家多学习饶宗颐教授身上的美德和品质,以及他认真的工作态度。因为无论我们将来做什么行业,要有所成就都要勤奋、敬业、认真才行,而且,一个人要同周围的同事有一个比较好的关系,这就涉及到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饶宗颐先生身上的这些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林钊勤,笔名:晓林,爱好文学。文章在新民晚报,中国审计报,国防时报,银川日报,安徽科技报,山西日报,教师报,汕头日报,湄洲日报,荆州日报,德州日报,中国钓鱼,网球天地,神州杂志,西部散文选刊,渤海风杂志,散文百家,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发表过,作品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