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中的爱国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高中思想政治中的爱国教育

曹建芳

河北省临城中学 054300

摘要: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但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这就导致部分高中学生爱国意识下降。新时期的学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中爱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爱国教育;路径分析

前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集结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目标是要重视对学生正面情绪体验的培养,加强对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政治素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开展爱国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爱国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爱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爱国教育的重要性

在文科和理科分开以后,部分理科学生觉得,“思政教学”只是走个过场,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他们认为尚思想政治课就是在浪费时间。同时,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在高考政治卷中对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考查较少,因此,他们只是一味地背诵理论知识,并没有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与精神内核。归根结底,这是我国教育体制存在弊端的具体体现,如果教师及学生仅仅追求成绩,那么爱国精神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继承与发展,这势必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与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缺乏爱国教育的系统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以及专业的职业技能。在进行爱国教育时,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很难将所学的知识与材料结合起来,爱国教育缺乏系统性。学生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料无法将其有效归纳、整理在一起形成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的学习及爱国精神的强化是非常不利的。同时,部分教师将爱国教育看做思想政治教学的一部分,认为它和其他学科没有关系,这就使得学生所接受的爱国教育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缺少爱国教育的形式创新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由于时间紧迫,教师在开展爱国教育时,更多地运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记下教材中的考题,然后在课下进行背诵。这对学生的理性认知发展是不利的,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缺少真正的情感熏陶,从而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渗透爱国教育的策略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多媒体作为一种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品质。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作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节的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鸦片战争后中国被侵略,被迫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法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摧毁圆明园的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中国当时的情况,进而在心中萌发出改变社会的念头,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多媒体影像、视频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由此建立崇高的理想,实现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二)基于名人案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在高中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其根本目标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使其逐渐建立起高尚的理想。我国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全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有一些伟大的人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著名人物,教师可以从他们的背景中发掘出他们的事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课《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节的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述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最终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对比提高自身的政治认同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长期努力取得的成绩。接下来,教师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邓小平的杰出成就上,以《春天的故事》为起点,让学生在音乐中畅想改革开放对历史的影响。之后,教师可以列举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通过典型人物的事迹,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典型,使其逐渐形成爱国情操。

(三)小组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教师如果长时间进行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下降,从而很难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纳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治发展,并逐渐地增强自身的爱国精神。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一节的教学时,就可以运用问题导入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探索有关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哪些成绩?”“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实践主题究竟是什么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实现从建立到完善的?”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进行小组探讨、分析与交流,在认识到我国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政治发展与变革之后,树立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从而使学生的爱国精神及民族精神得到有效的深化。

(四)通过实践活动,落实学生的爱国教育

要想将爱国教育有效渗透到高中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红色的本土文化来进行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到革命老区进行实活动践,体验红色传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红色历史博物馆、伟人故居、革命遗址等地方进行参观,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切实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伟大奉献精神,从而逐渐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使命感。

总结:总之,要想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教师就必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它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可以弥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在新时期,爱国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渗透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杨兆红.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爱国教育的渗透路径[J].高考,2020(02):4.

[2]石涛.论新时代爱国教育如何融入高中政治课堂[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