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杨凤翔

百色市民族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533000

摘要:乡村的根与魂就是乡村传统文化,为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大力发展,必须要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但从当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情况来看,面临着缺少创新、难以全面整合资源、传承危机等各种困境,所以必须要进一步研究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路径,具体可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增强、文化发展环境的优化、统筹规划的良好开展等出发,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助推作用。

关键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在乡村这一块空间内,农民群体世代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一种通过不断创造和积累,进而传承下来的利于社会进步发展、能凝聚地方特色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总称就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其典型代表主要有农耕、乡贤、孝等几种文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精神生活的根与基,其生命力、凝聚力强大,不仅在乡村居民团结方面发挥着精神纽带作用,同时也属于无形且持久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本之一,更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

(一)文化传承受到挑战

只有不断地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其正向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但从现阶段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情况来看,面临的断档危机十分严峻。第一,村落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所在,但由于城镇化的持续深化,严重破坏了自然村落,甚至造成了逐步消亡的现象。而在无序的开发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一些承载文化的传统民居及宗庙祠堂等,致使传统文化生存土壤由此消失。第二,缺少文化传承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传承主体所在就是农民群体,但在现阶段社会中,大量农村居民已向城市居民转变,其谋生方式也不再以农耕为主,乡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1]。第三,文化的承载客体呈现出逐步消失的状态。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必然需要以一定客体为依赖,比如民俗风情及传统节日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后继无人和市场缺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量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面临着不断消亡的危机。

(二)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的突出特征就是分布相对零散、有着广泛的存在范围等,要想使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关键所在就是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但就当下实际情况来看,资源整合方面的欠缺十分突出。一方面,并未从整体上来整合文化资源,有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力量发挥的意识、行动缺少。另一方面,存在重复开发同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象,这一过程必然会有不必要破坏现象出现,致使文化资源的价值随之降低。最近几年,我国民俗文化的开发,开始如火如茶的开展,而对于一些地区来说,更倾向开发的通常是以成熟民俗文化资源为主,选择性忽视了零星散落的文化资源,此时对于一些未开发的传统文化来说,必然会呈现出逐渐消亡的趋势,而受重复开发影响,也会再次破坏传统文化。

(三)在应用中创新不足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以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的始终保持为前提,进而实现创新性的应用目的,使此种文化的当代价值显著增强。但在现阶段,乡村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方面却并未获取理想效果。从创新方向上来看,部分乡村的创新定位不够明确,开发文化资源时,存在被动开发现象,或对其他村落进行盲目模仿,致使资源的开发存在“千村一貌”的同质化现象,不利于理想社会价值的产生[2]。而从创新形式方面来看,大部分是以原貌展示法为主,特别是在农耕、民俗等文化的创新中,大多是以展览陈列为主要形式,单一化的创新应用方法,自然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而从文化创新成果的衡量上来看,创新成败通常是以单一化的经济效益为评价指标,并未在其是否与农民切实需求相契合上提高重视度,且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也遭到了忽视。

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分析

(一)增强文化认同、培养参与群体

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充当承担者、实践者的就是人。当前,要想使文化的传承、发展危机得到有效的破解,关键所在就是重点关注文化传承人才队伍的积极培养与组建。首先,要将尊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积极营建起来,要利用公益广告及网络等多样化手段,进一步阐释这种文化的价值所在,使人们对此种文化的情感纽带有效拉紧,保障人们的文化认同逐步增强。其次,遵循多元主体参与原则,就此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参与主体进行扩大[3]。一方面,要针对本土的人才进行深入挖掘,使“土专家”的作用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要对教师、学生、社会从业者等群体加大吸引力度,使其能够主动的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中积极参与。比如可在学校课堂融入此种传统文化,使熟悉各种文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实现。最后,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如风俗民情、传统节日等,使此种文化能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增强。

(二)整合文化资源、优化生态环境

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必须要将文化资源查清,继而以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前提,顺利推进此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一,大力开展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要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就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等进行积极组织,使细致、全面的调查有效开展,将家底摸清,并鉴别、分类调查及整理的结果,进而通过编撰丛书和档案建立、数据库构建等方法,使专门的名录体系有效构建而成。第二,将完善的资源保护机制构建起来,并将保护利用方向、底线等明确好,这个过程一系列有害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建设活动应禁止开展,同时也要在保护和投入上加大力度,通过专项资金的设立,加之濒危资源保护行动的开展,使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挽救

[4]。第三,在地方政绩考核内容纳入此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加之保护责任追究制的建立与实施,使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短视行为、急功近利思维得到有效的抑制,确保文化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有效营造而成。

(三)做好统筹规划、秉持理念创新

我国具有丰富多样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以必须要以整合、保护为前提,实现充分的利用目的,使文化价值、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一方面,应该将具有前瞻性的统筹规划工作做好,使一刀切现象积极规避,要与差异性、地域性的文化元素相结合来开展规划工作,若村落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所坚持的传承和发展原则应以“修旧如旧”为主,使特色优势充分发挥;若乡村并无丰厚文化资源,要从村史村情出发,与自然风光、种植采摘等相结合,就亮点进行搜寻,以此为立足点来进行长期的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创新,要利用现代化手段,使此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得到丰富,确保传统、现代的对接目标有效实现[5]。在当前,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就是传统文化和数字化技术,所以传承、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以传统数字技术为前提,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的保留,继而在交互体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增加上提高关注度,使人们多维感官参与有效强化,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呈现具有一定隐性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价值。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中,极其重要的就是乡村文化的复兴,在缺少文化支撑的情况下,何谈乡村经济的发展、丰富。只有不断的升华农民精神,才能使乡村振兴真正的实现。对此,必须要从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综合、全面提升,使农民精神世界的大一定程度的丰富,确保乡村文化、民生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盼盼.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 农村·农业·农民A,2022(6):60-61.

[2]张祝平. 文化民生视域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2022(2):70-71.

[3]张宗芳. 乡村振兴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1):64-69.

[4]王凤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 青年时代,2021,72(12):87-88.

[5]赵霞. 乡村振兴视阈下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