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科普及活动“活”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5
/ 2

让社科普及活动“活”起来

田烨静

中共望都县委党校    河北省望都县  072450

摘要:社科普及意义重大,应从四个方面具体展开:一是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社科普及实践阵地;二是借助于互联网,搭建社科普及网上平台;三是多方协同联动,汇聚社科普及最大合力;四是转变理论形态,塑造社科普及话语体系。

关键词:社科普及;社科普及活动;社会关注度

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1]。社科普及作为科普的重要部分,是向社会公众传播社科知识的实践活动,正是基于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研判,契合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要想让社科普及取得实效,就要不断提高社科普及的社会关注度,让社科普及全方位、多领域、各角度渗入到人民生活中,让社科普及活动“活”起来。

一、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社科普及实践阵地

红色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历史,彰显着中国精神,是当代人跨越时空、读懂历史的精神桥梁,是最能激发情感、引起共鸣的思想殿堂,是社科普及的绝佳场所。因此,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社科普及实践阵地是提高社科普及活动社会关注度的基础工程。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红色场馆应基于历史事实,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找准自身定位,把握资源特色,深度挖掘其背后潜藏着的事件和内涵,与时代热点相联系,不断更新形象,贴合社会需要和人民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发展出红色基地本身的特色,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保持红色基地对人民的吸引力,贴合人民不断改变的审美和价值观,给参观者深刻的体验,逐渐成为当地,甚至是全国的社科普及实践阵地。

第二,做好场馆维护、研究和发展工作。要想更好地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场馆必须深刻研究场馆所依托的史实,准确阐释内涵,深入挖掘价值,与专业团队反复商议,适当引入科学技术,比如多媒体手段、3D打印技术等,精心组织陈列布展,作出最科学合理的展陈方案,打造最贴近人心、特色鲜明的场馆,做好基础性建设。

第三,及时培育并推出多样化、特色化的社科普及主题项目。其一,结合场馆背景及相关社科主题,举办巡回展和临时展。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将历史史实带入到社会中,展现在人民眼前,具有一定灵活性。各场馆应当重视巡回展和临时展,根据社科普及的热点主题,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以本场馆的文物及故事为内容,与当代相联系,推出主题展,引导人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社科知识,提升社科文化素养。其二,举办社科普及主题活动。红色基地可以以全国科普日等为活动契机,开办科普知识讲座,设立相关主题的党课团课。此外,各场馆可以通过联合办展、合办交流研讨会等方式,增强社科普及活动的多样性,拉近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

二、借助于互联网,搭建社科普及网上平台

习近平多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网络强国,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完全融入到人民生活中,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平台。因此,将互联网与社科普及有机融合,搭建社科普及网上平台是提高社科普及活动社会关注度的必要举措。

第一,打造新媒体传播载体。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无形中改变着人民的思维方式。社科普及必须主动适应传播方式的变革,才能更贴近人民的生活。社科普及要不断创新载体,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对于社会公众关注度和使用度高的微信、微博和抖音等平台载体要给予充分重视,积极建立官方账号,发布社科相关的优质推文和视频,推送能够引发公众关注和共鸣的科普作品,增强社科普及活动的辐射力。

第二,创新社科网络普及形式。社科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办网上讲座、网上展览和线上交流研讨会等形式,辅以文字、音频、视频等材料普及社科类知识。在内容方面,社科工作者需要下大功夫塑造优质产品,可将对同一主题社科知识有研究的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等联合起来,对其进行整合加工,创作高质量的社科普及作品,以文章、短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丰富社科网络普及的形式,增强社科普及活动的吸引力。

三、多方协同联动,汇聚社科普及最大合力

    社科普及是一个需要各方协同参与、共同推进的大课题。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掀起社科普及的热潮,形成学习社科知识的良好风气,有效扩大社科普及活动的覆盖面。因此,多方协同联动,汇聚社科普及最大合力是提高社科普及活动社会关注度的关键力量。

第一,各社科普及主体各尽所能,实现社科普及联动。社科联是发展社科普及事业的主要力量,应当积极担起牵头建立社科普及制度、联合各方开展社科普及活动的责任,并且做好社科普及和咨询工作,不断推进形成社科普及长效机制。科学技术协会、非遗中心等都是社科普及的重要力量,应当基于自身优势,结合社科知识,开展各具特色的社科普及活动。此外,各普及主体之间也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共享,一同打造社科普及的网络平台;另一方面,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办社科普及系列活动,真正拓宽传播范围。

    第二,组建一定数量的社科普及的专兼职队伍。要想做好社科普及工作,必须要将具体事项分工到个人,所以有必要组建专业团队。一方面,必须组建专职团队,专门负责社科普及工作,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并且要建立规章制度,根据现实发展不断更新,形成有效的长期机制。专职团队人员应当包括党政机关负责宣传教育和政策研究的公务人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社科工作者等,必须具备一定的社科理论素养,能够做好社科普及工作。另一方面,必须组建兼职团队。对于一些具备社科专业功底、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人员,建立兼职团队,发展为社科普及工作的补充力量。此外,从事社科普及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开通实名认证的自媒体账号,发挥自身的研究特长,将自身掌握的社科知识以推文和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在网络空间中营造浓厚的社科普及氛围。

四、转变理论形态,塑造社科普及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2]社科普及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在于能够让社会公众听得懂,并入脑入心,转化为实践行动。因此,转变理论形态,塑造社科普及话语体系是提高社科普及活动社会关注度的根本方法。

第一,社科普及要与人民所思所想的大事小情相联系。社科普及工作者要把社科普及与人民关心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分析事实、剖析问题中宣讲政策理论,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将理论话语转换为群众话语,让理论宣传贴近群众实际,传递民生关怀,真正传播到人民群众的心里,并引导人民群众将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第二,社科普及要使用让人民群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语言。在社科普及的过程中,社科普及工作者要注意将深奥的理论政策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话语进行阐释。这就要求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当中,多与人民群众联系,听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学习百姓语言,再将其运用到社科普及当中,才能够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提升社科普及活动的实效性。

总之,只有从社科普及的实践平台、传播渠道、工作主体和话语体系四个方面发力,才能拉近与社会公众的距离,真正让社科普及活动“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2-09-05(001).

[2].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前线,2019(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