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续提升队列训练质量、正规队列秩序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5
/ 2

关于持续提升队列训练质量、正规队列秩序的几点思考

郑光耀

武警警官学院军事训练系  四川成都  610213

导言:首先,严格正规、整齐划一的队列生活是军人赖以生存的空气和水,是“一群人”成为军队的必要条件。对一支部队来说,没有正规的队列生活是不行的。作为院校,如果想要做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就要在支撑部队发展建设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出优良的队列生活氛围,正所谓:“正校风”从“正作风”始。如果队列生活氛围不正规,并且各级都习以为常,那么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实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找准“切入点”,深化系队融合理念

“系队融合”发展理念一直在提,但具体的举措和抓手还不多。系队融合式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让教员去参加学员队的管理工作,跟队住训、实行“五同”。而是要让教员参加学员队的“育人全过程”,教员一定树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要继续深挖系队融合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找准“切入点”持续发力,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落实好授课教员四年“全程负责制”,鼓励任课队列教员做学员的“第二教导员”,专门负责“条令教育”和“日常养成”,并为学员解决思想问题;教员对教学对象做到一口清,关心生活,关心学习,关心成长进步,做学员在强军路上的引路人、党先进理论的介绍人、学院和学员之间情感链接的联络人。通过四年的时间,在育人过程中建立起教员和学员的情感基础;队列教员要做好《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理论课的授课准备,不能做只会动作、不懂理论的“武教头”;鼓励教员抓住队列养成中队列行进、歌唱呼号这两个“关键点”,持续抓好队列秩序;排班排课要相对固定,一个学员队对应一个教学组,组与组要形成良性竞争,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个教学班要在四年时间只对应一个队列教员,教员与教员要形成授课对象质量评比,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

二、找准“发力点”,深化教学改革

首先,要明确训练中的“形”与“神”的关系。这个“神”到底是什么?如果队列训练不注重抓“神”,它将一无是处。这个“神”可以是军人之为军人的全部意义所在。一是以宣誓、升旗、奏唱国歌等仪式为引领,带着任务完成“站”“转”的训练,要使学员“站”出中国军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转”出“人齐心泰山移”的磅礴气势;二是以结业会操任务为引领,带着任务完成“走”的训练,要使学员“走”出敢打必胜的坚定勇气,走出地动山摇、排山倒海的慷慨气概,走出青春无悔、不负韶华、矢志报国青春热情。通过艰苦努力加苦练巧练,培养出一批队列动作标准,精神面貌昂扬向上的“四有”青年。

“形”的体现往往只反映在动作上。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神”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培养和传承的。我们可以称其为“队列精神”,队列精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需要军人终生实践的基本理念,更是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

应当将队列训练变成军人内在修养的修习过程。通过自我约束求得令行禁止的个人和整齐划一的集体,以内化的修习达成外化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只在“形”上统一。如果这个修习过程外化成功将有实战之用,内化才是实战之体,体用结合才能贴近实战。所以队列教员要做战斗精神的“传神者”。

在队列课程的教学中,将队列精神树立起来深入人心,军事训练的教学改革就有了“发力点”。可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协调好“教与教”。做好队列教学与其他军事技能教学之间“神”的持续培养。队列训练需要“形神兼备”,其他军事技能教学也要“形散神不散”,只要抓住了“神”的传承,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秩序问题。

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军事基础课目组训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将队列精神融入到学员的组训能力培养当中,教会学员要善于抓住训练中的“神”,而不是死记教员授课和组训中的“形”,让学员真懂、真会,而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

三是用教员与学员的感情基础,做为毕业学员跟踪调查、学员发展和反馈问效的基石。学员发展、跟踪调查、情况分析、反馈问效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关注点,目前针对这几项主要关注点,还只有调研反馈这一条路径,如果能够走通以情感为基础的毕业“自发反馈”之路,将和调研反馈形成互补,从而得到更加真实准确的教学反馈数据和部队评价情况,并建立反馈数据定期收集和分析整理机制,形成专业课程调整和教学改革创新的依据。

三、摒弃个人主义,到集体中去确认生命价值

人是群体性动物,现代社会以前,人一旦脱离人群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形成了家族本位和集体本位两种群体性社会 模式,中国受农耕文明的影响,一直是家族本位社会,在“法制”的时代,不仅“王”在法上,并且“家”也在法上。

而反观西方,由于基督教的影响,把人从家族里拖出来了,变成了集体本位的社会,集体重契约和规则,所以西方人对规则的理解在理性层面,可以说融在了西方人的血液里,而中国人对规则的理解只在感性层面。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全面学习西方,进行了民主革命,把人从家族中拉出来,变成了一个个利己主义的个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血缘的共存关系,而是利用别人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熟人社会就产生了,人们到处称兄道弟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厨房(餐桌)的加工把生人变成熟人,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可以抢得先机,这样的局面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占到便宜的觉得理所应当,没占到便宜的只有认命,很少有人想打破它。我们的学员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领会了这样的“游戏规则”。

现在进入部队,首先要调整的就是这种利己主义观念,怎么调整呢?那就要从军队的存在本质说起,军队的存在本质就是习主席说的“打胜仗”,战争不打赢、一切等于零。清朝末期的一系列军事失败,导致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动荡,以及十分之一的国民死掉,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就是例证,金一南讲过,牺牲只是军人的最大付出而不是最高奉献。

由于要打胜仗,所以才需要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我们常说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为集体对胜利的需求服务的,它不同于为了生存而建立的家族本位和集体本位的社会,它是为了胜利建立的集体本位,所以他的规则就是《共同条例》。

结束语:启蒙,不是启不懂科学之蒙昧,而是要完成独立人格的树立。所谓独立人格就是道德自律的主体。个人如果都是对权威被迫的服从,这只能叫做他律,并不是发自人内心的自律。他律的集体是滋生奴性和惰性的沃土,自律的集体才能迸发出血性。如果想在受资本逻辑影响颇深的儒道互补的中国思想当中,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仅仅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文化生命的现代化才是更根本的问题,而道德自律的主体的树立,乃是自由的前提和文化生命焕发生机的基础。

作者简介:郑光耀,1983.7,男,安徽休宁,武警警官学院军事训练系,四川成都,610213,汉,讲师,学士,军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