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初中生体育意识培养及体育习惯养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体育教学初中生体育意识培养及体育习惯养成

姜臣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小城子乡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终极目标。结合当前初中体育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增强学生体育意识仍然是任重道远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初中生体育意识培养及体育习惯养成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教学

引言:激发学生体育意识与调动学生体育行为积极性是当前体育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令学生能够热爱体育成为热门教育话题。由于客观升学压力等因素,导致部分学生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比较缺乏。与此同时,主观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思想意识上,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价值和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从而造成体育习惯不佳,提高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针对这种情况,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发掘源头活水,形成流动性的体育意识

(一)借助鼓励理论促进体育意识的螺旋式开展

1.要寻找出学生的最近开展区

最近开展区是指学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水平,教师可结合学生最近开展区去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进度表,从而落实预期的教学目标1。实施方法主要为“每周一测”、“五阶段划分法”;经过初步筛选,他们会被分成不同小组,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由于运动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弱势群体被动参与、甚至不参与体育活动,以便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借助该理论能够让学生对运动形成正确认知,让学生对运动价值与意义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2.要利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面对新的挑战有勇往直前的决心,促使学生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教师作为指导者,自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发展眼光看待学生,挖掘学生每个闪光点,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从而以中肯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体育弱势项目,运用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以期对体育运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

比如有些身材矮小的学生很热衷于打篮球,教师们要发掘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才能和天赋,在速度、技巧、弹跳、躲闪、传递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说明,借此途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弥补其身高不足的缺陷。这种教育方式也许不会造就一个伟大的球星,但是却可以造就一个优秀的裁判,这就是理想的思想教育价值观。

(二)利用需求层次学说推动体育意识个性化开展

体育意识是一种内在素养,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体育的接受程度,同时也代表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如果学生将体育视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就会自然的产生体育运动行为。马斯洛提出个体的需求层次理论,并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包括归属与爱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通过对体育教学实践的分析,可以把体育意识与自身需求相结合2。最终将体育活动转化为一种内部需求[2],所以体育教师在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中,都应以班集体为单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群体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人格发展,还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并能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深刻认知。

例如1.教师可以按照归属和爱的需要,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协作游戏和运动工程,使他们逐渐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重要性,从而达到由点到面的引导和示范作用。2.利用认知的需求。学生对体育内容的了解存在局限性,体育教师可以结合运动规则以及体育奇闻异事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好奇心的带动下主动探索体育知识,通过积极学习,提高自身体育素养和自制力。3.在自我实现的需求下,让学生产生攻克体育短板的意识,不断提升体育素质,在爆发力、耐力、注意力等方面获得升华,竟然重塑自我。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一)培养锻炼意识

充分的运动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基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兴趣、意识为第一要务,既要因地制宜,又要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设计有趣的练习,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比如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可以融入游戏元素,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在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使学生在玩耍中获得锻炼,通过转移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忽略锻炼的疲乏,并且将体育锻炼视为一件有趣味的事。比如在进行接力跑游戏时,为了提高学生跑步技能,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的锻炼氛围;其次,深入研究学生心理,了解学生体育个性,利用多媒体技术使体育运动更加有趣,如为学生们播放足球比赛,使他们对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刻;运用图片对比方法,改变学生消极的体育观念,促使学生与他人展开互动,增强学生体育意识,为培养体育习惯创造条件。

(二)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动力。而传统的体育课程常常是由教师讲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自主能力

3。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应把体育竞赛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体育热情,加深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培养他们自觉健身习惯。

比如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课本组织体育竞赛,如篮球比赛,让学生能够锻炼身体素质,感悟运动的魅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展现自己,通过各种体育运动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室里展现自己的运动技巧,引导学生的体育个性,让他们真正地享受运动的过程,促进他们运动习惯的形成。

(三)科学合理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评价方法正确与否决定学生是否产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自信心。针对初中生而言,鼓励性话语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行为习惯。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并进一步激励他们的运动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创造情感基础。

本文从评价的视角出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首先,中肯评价学生体育成果,多运用正面语言去鼓励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学生自信心得到提高;此外,学生自评能帮助他们认清自我,了解自己不足之处,进而不断超越自我,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制定常态化的行为训练方案

教师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教学计划,比如让学生仔细学习课间操动作,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放松精神,提高体能,使得学生脖颈、肩周、腰椎和关节等得到锻炼,还可以有效地保护视力等。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潜移默化地指导、培养学生,

比如根据学校客观情况,积极改善、提升基础设施,添加各类运动设施和设备,在运动场地勾勒跳远所需的方格,在墙角画出毯球场地,或者在树下搭建乒乓球台桌,都是一种指导和渗透。最后,教师也能时常给予鼓励,积极表扬优秀体育生,由此形成一种注重运动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的运动习惯会更加容易地被培养和维持。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促进初中生全面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朝一夕可形成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时,要注意运用得当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昌俊. 优化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刍探[J]. 好日子, 2021(8):1.

[2] 牛毅. 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  2021.

[3] 冷东. 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 人文之友,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