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3
/ 1
摘要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病理确诊的3例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2例为球血管肌瘤,1例难以分类,诊断为血管周细胞肿瘤),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1~70岁。2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部不适就诊。影像学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往往呈不均性延迟强化。大体检查:2例位于肾门处,1例位于肾实质内,均呈结节状,直径1.6~5.1 cm(平均4.1 cm),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韧。光镜下观察:瘤细胞实性片状或小结节状排列,与血管壁关系密切,瘤细胞多呈上皮样,胞质丰富、浅嗜酸,边界不清,核圆形,可见核仁,部分区域可见多少不一的长梭形、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成分,两种成分有过渡移行,所有肿瘤均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及Ⅳ型胶原弥漫强阳性,2例表达CD34,3例均不同程度表达PDGFRB,Ki-67阳性指数2%~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3例均未见KRAS、BRAF V600E基因突变;二代基因测序检测,3例中有2例发现PDGFRB基因突变,分别为第3和第18外显子突变,均未发现NOTCH 1/2/3基因融合。3例随访6~92个月,所有患者均健在,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是一种原发于肾脏向平滑肌分化的罕见间叶性肿瘤,以血管球瘤最常见,瘤细胞形态温和、与血管壁关系密切并见梭形的平滑肌成分对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和肌源性标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诊断。PDGFRB基因突变在该肿瘤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预后良好,少部分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