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共助成长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家校共育 共助成长的策略研究

黄秀平

菏泽市曹县曹城街道办事处第二小学  山东曹县274400

摘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根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品行的终身教师;学校是孩子全面发展智力、涵养德行、增长才干的成长摇篮,只有将家庭与学校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凝聚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促进孩子健康蓬勃发展。

关键词:家校共育;共助孩子;健康成长;

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思维、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分辨是非、认识真善美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能力都非常差,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小学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呢?

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家校共育、共助成长,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势在必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长的配合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报着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1]

总之,离开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同样,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成了无水之源,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

一、家校共育对教师的要求

(一)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当前,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传播方式和获取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更新知识,摒弃旧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会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新气象,新认识,新标准,要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要把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搬入课堂,学会正确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等电教设备,把枯燥、深奥的书本知识转化成浅显易懂的动画、图片等,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愿学、乐学、想学.

新时代教师要以德施教,潜心育学,做有远大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渊博的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合格教师。这样家长才相信教师能够培养好自己的孩子,才肯把孩子交给你,这是家校共育的基础。

(二)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教师不但要博古通今,而且要提升师德素养。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与学生相处态度要和蔼,语言要幽默,语气要平和,对待问题要有耐心,对待差生要有信心,对待智障生要有爱心。要时刻牢记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年幼无知的、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懵懂的心灵需要教育者耐心细致地引领,才能成长为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

教师在家校共育中起主导作用,要积极主动地邀请家长参与到共育中来,要抱着与家长合作的态度,与家长沟通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形象、语言、语气,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家长是教师的合作伙伴,不是教师的出气筒,不能对家长指手画脚。

由此可见,只有教师提升师德素养,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得到家长的赞成,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教师要讲究工作方法 

由于教师工作对象、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有满腹经纶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还要讲究家校共育的方式方法,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家长、不同的突发状况区别对待,让各位家长心服口服,成为教师最贴心的共育伴侣。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良好的工作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如果方法不得当,有可能出于好心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还可能与自己的愿望大相径庭。

二、家校共育对家长的要求

2016年12月12日,习主席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

(一)换位思考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必须指出错误并帮助其改正。有的家长因为教师无心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全家出动到学校找教师言辞激烈地要说法,甚至撸起袖子要动手。大家试想一下,孩子觉得有家长撑腰,从而更加为所欲为,不听从教师的管教,教师失去威信,束手束脚不能作为,导致恶性循环,反倒是害了孩子。

家长既然把孩子交给学校就要相信教师,相信教师处理问题是有原则的,不会偏袒或冤枉任何一个孩子。家长应该先从自身找一找原因,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假如你是教师,碰到此类问题你会怎么处理,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老师和家长成为最好的搭档,教育才更有力量,这正是学校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2]

(二)积极配合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以及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等,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明确培养孩子的方向,虚心听取教师的建议,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积极配合教师管理好自己的孩子。

我校也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每个月都进行家访,但是,家长会上家长到会人数不超过一半,个别家长中途就早退了;当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时,有时访不到家长。由此可见,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不够积极,参与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对学校的工作不够支持,不够配合。

作为家长不能只是在校外观看教育,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必须亲自了解教育、参与教育、共同教育,做教育的知情者、建议者、协同者、监督者。

三、家校一体

学校积极倡导家校共育理念,敞开学校大门,把家长请进来,搭建各种平台,开展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措施,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来,为学校工作出谋划策。

家长虽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也可能是其他行业的精英,对培养孩子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家长会上可以现身说法,传授自己的育子经验,自己怎样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给初为人父母的家长指点迷津。教师有了家长的鼎力支持,也能够毫无顾虑地放开手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这里大家畅所欲言,互相学习,互相研讨,互相勉励,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就像一个大家庭,真正把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共助成长的美好愿望。

我认为家校共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用心,共同发力,拧成一股绳,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成就孩子辉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403

[2]韩文静《构建333模式,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山东教育社2020.7.3.23

作者简介:作者出生于1965年8月,大学专科毕业,现任教于菏泽市曹县曹城街道办事处第二小学,2003年被评为中级教师职称,主要致力于小学教育的研究。曾于1992年在曹县普连集镇获“优秀教学工作者”的称号,2002年被评为曹城镇教学能手,2003年年度考核中获优秀奖,2011年在曹县中小学生“历史的选择”读书教育征文比赛中,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2022年荣获县模范教师,曾在《山东教育》《中小学教育》发表论文。

注:本文系《小学生成绩与家庭环境相关性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09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