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李知苑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      5140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对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解,同时可以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2.技能目标: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历史内容的概括与整理。

3.情感目标:让学生能够对长征精神进行学习,同时具有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遵义会议、胜利会师等相关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构建教学情境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七律·长征》文章内容。

1.要求所有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并且在课堂中讨论这首诗所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课堂提问,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长征?自己对长征的印象是什么?

3.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教材的阅读,并且说一说长征所发生的历史背景。

4.教师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来进行电影《长征大会师》的片段播出,并且让学生进行认真观看。学生观看之后,需要进行电影片段的讨论,说一说学生的观后感。

5.课堂教学内容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程,一起去了解长征的整个过程,对它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看一看当时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二、课堂教学互动

(一)战略转移

1.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性转移,那么请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长征?

2.在长征的过程中,刚开始有多少人参与长征?

3.博古在长征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决定?在关键时刻,是谁改变了原有的战略方案?

(二)遵义会议

1.仔细阅读教材,总结遵义会议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对遵义会议的大致内容进行总结。

(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份展开,主要是对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思想提出纠正。同时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被选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时对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进行罢免,并且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共同进行军事指挥工作的开展。)

2.说一说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的开展能够正确进行长征战略的确立,毛泽东同志能够成为党中央的领导之一,挽救了整个革命,是历史的一种重要转折。)

3.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遵义会议的影响,如何成为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4.让学生仔细进行教材的阅读,并且介绍遵义会议之后,在长征的过程中还经历了哪些重要战役?

5.在课堂中讨论,中国红军在过雪山、爬草地时都经历了哪些困难?(饥饿、疲劳、缺少棉衣、敌人的围剿、地理环境的危险)

6.介绍一下腊子口战役。(1935年9月,蒋介石派兵进行红军的围剿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突破了敌人的围剿,又一次实现了胜利,共同向陕北进军。)

(三)胜利会师

1.说一说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和地点。(1935年10月于吴起镇进行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军于会宁会师,从而标志长征的结束。)

2.仔细观察红军长征的路线地图,可以发现,红军长征整个过程跨越了全国的十二个省,同时也越过了多个山脉与河流,走过雪山和操作,一共两万五千里长征,从而能够实现了历史的奇迹。

3.说一说红军长征的意义。(因为红军长征的胜利预示着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对国民党消灭红军的希望进行粉碎,同时也能够保留中国红军的实力,为中国革命埋下胜利的种子,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统一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课堂讨论

1.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到底什么是长征精神?通过长征精神的学习会对我们具有哪些帮助?

2.教师通过VR技术组织学生进行“重走长征路”活动,可以利用VR技术来进行红军长征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佩戴专业的VR眼镜,从而能够感受红军长征路的艰难,也能够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去感受长征精神。

3.在课堂开展“长征精神代代传”演讲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提前准备演讲稿,在课堂中进行演讲比赛的开展。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可以针对红军长征的故事进行讲述,也可以针对自己对长征精神的解读来进行演讲,这样能够通过演讲活动的方式去进行长征精神的宣传,有效促进对学生的红色精神教育,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

4.让学生说一说通过长征精神的学习,具有哪些收获?

三、历史教学总结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后,需要做好教学总结工作,从而能够让学生重新进行课程内容的回顾。为了能够让课堂总结更加具有效果,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开展,让学生来进行问题的回答,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红军长征是被迫还是主动选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选择长征)

2.遵义会议的召开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位置)

3.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吴起镇会师和会宁会师)

4.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这样的意义?(破灭了国民党的企图,保存红军实力,为后来的新中国建立提供了基础支持。)

5.为了什么开始战略转移?(为了保存红军实力)

6.战略转移时具有的困境是什么?(敌人围剿、地理险境、衣服粮食、天气)

7.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批判博古“左倾”思想,确定毛泽东正确军事战略。)

8.为什么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选择正确的道路,挽救了革命)

9.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经历的路线是什么?(瑞金、遵义、赤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会宁、吴起镇)

10.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三路红军成功会师)

11.说一说你认为长征精神都包括哪些品质?(吃苦耐劳、无所畏惧、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团结互助、不怕牺牲等)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够将整个课堂分为多个环节,从而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层次感。通过情境创设能够吸引学生进行课堂的讨论和参与,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同时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氛围的构建,引出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针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说明,包括战略转移、遵义会议、胜利会师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对整个长征的过程进行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并且对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胜利的意义进行了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之间进行一定的交流与互动,能够让学生进行课堂参与,会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最后进行课程内容的总结,提升学生的记忆力。但是其中还具有一定的缺点,教师在进行整个课程内容的总结时,不仅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总结之中,还可以绘制思维导图,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具有全方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