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3

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苏永聪

恩平市郁文中学  广东江529400

摘要:偷窃行为作为一种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当中。对于封闭式高中生存在此类问题的学生并不多见,可一旦出现,必定会给学生本身、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两名高中生存在偷窃行为的学生进行行为分析,对其行为的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类似的学生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及其解决办法,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偷窃行为;原因分析;心理辅导

一、青少年偷窃行为的原因

在大部分的封闭式中学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大多是小偷小摸行为,从法律归因,绝大多数都不构成犯罪,他们的偷窃对象大多都是同学、家人、或是小店的一些钱财、物品等,于法律而言,情节较为轻微。纵观近年相关文献,有学者根据青少年偷窃事件的性质,将青少年偷窃行为分为冲动型、经济型、反抗型、强迫型、癫痫型、堕落型、集体型、无知型、占有型十大类型。

青少年偷窃行为的产生可追溯其童年时期。童年时期,儿童的心理满足来源于对食物、对玩具、对家庭温暖的需求。儿童时期,儿童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产生占为己有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家长多予引导,儿童都会对其行为进行分辨,并对自我进行约束。如果童年时期出现对喜欢的事物占为己有的行为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儿童因“占为己有”的行为尝到甜头,久而久之则会令其行为因“占为己有不会被责罚”的思维而形成固化,进而导致进入青少年时期,形成偷窃行为或是偷窃成瘾。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需求层次论”,他把人的心理需求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是级别层次最低的一类需求。对青少年来说,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和满足是他们首先需要满足的生理需求。一旦他们的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采取偷拿窃取的手段和方式去实现及满足这种需求。如在我校实行的封闭式管理中,不允许学生带充电宝回学校充电,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偷偷带回学校,有些同学手机没电了就会去偷别的同学的充电宝;还有部分同学还会在学校充电处偷取别人的手机,还有宿舍内部偷取财物,课室偷盗等等。记得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12月28日,发生在甘肃某市的“女孩堕楼事件”,其起因就是孩子在购物时偷窃超市货物被发现,当事各方处理不当而引发的。从孩子偷拿的超市货物来看,价值不大,无非是“巧克力、衣帽挂钩和果粒爽”等孩子喜欢的东西,这反映出孩子内心深处简单的物质欲望。这种物质欲望本来很正常,不是什么错误,但是以非法的方法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就不可取。孩子为什么会以偷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求呢?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缺乏独立可靠的物质生活来源,家庭有限的物质供给不能有效满足这种需求。该案例给我们的家庭教育警示是:预防孩子盗窃行为,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适度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

二、青少年偷窃行为的表现

1、典型案例分析:小彤家庭较为复杂。因父亲好赌,欠下债务让家人承担,母亲难忍与之离婚。小彤及弟弟均判给母亲。小彤与弟弟从小奶奶带大,因此即便是父母离婚了,小彤及弟弟依旧跟着奶奶生活。妈妈负责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妈妈离异后不久与一位男子恋爱,因顾虑孩子感受,一直未再婚。奶奶和妈妈重男轻女,对弟弟的专注度较多,小彤从小不被疼爱,也不被管束,自小形成大大咧咧不受约束的个性。因对奶奶、妈妈重男轻女有意见,她从小学二年级起经常翻奶奶、妈妈的钱包,将里面的零钱拿走。因数目较小,奶奶和妈妈基本没有察觉。每次小彤与弟弟发生矛盾,奶奶或妈妈偏袒弟弟,打骂小彤时,小彤都会去偷取她们的现金以此泄恨。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彤对物质越发需求,看见别人有好玩的、好看的东西,就想拥有。于是,她对金钱的需求渐高,已不再满足于只偷取奶奶和妈妈的零钱,开始向大面值的额度伸手。金额一大,就容易被发现。奶奶和妈妈先后发现了她的偷窃行为,对其进行了严厉地惩戒。越是惩戒,越是激发了小彤的报复心理。小彤偷窃的次数、额度有增无减。最多的一次是将奶奶的金项链偷窃卖掉,换了两千多元。与小彤交流发现,她所偷取的金钱,大多都是花在请班上的同学吃东西。谁有喜欢的东西,她都很大方地买下送给对方。小彤跟班上的男生玩得比较多,男生都喜欢围着她转,因为她总是给他们买玩具、买好吃的,因此她身上也有一种“大姐大”的感觉。

这是典型在家里心理需要层次里面找不到存在感,只有通过偷窃行为,去请同学吃饭,让其他同学以自己为中心,在同学之中去寻找存在感。他自己是知道偷窃行为不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所以没一起偷窃行为都是去满足他心里面的心理需要,我们应该从心理上去深挖他或她心理为了什么目的无满足什么样的心理需要,才能对症下药,否则他或她会继续偷下去,打骂是没有用的。

  1. 对于一个封闭式的中学来说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偷盗行为表现在偷手机,财务,充电宝等等现象比较多,如普遍现象有同学偷充电宝现象,我们查到会问为什么去偷,都会回答手机没电了,究其原因没那么简单,有些同学是低头族,没手机活不下去的那种,大部分学习不好,在家长和老师面前一直受批评,找不到存在感,沉迷于手机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很容易找到存在感,整天花大把时间玩游戏,手机一旦没电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弄电,找不到就去偷。所以中学生偷窃是存在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不是单单表面上的这么简单。作为老师或班主任应该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表现,找出影响其行为的内在原因,才能采取更好辅导措施。

3.现在这个社会,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纸,屡屡报道一些中学生的偷窃行为,例如,在某个初中,有个同学因为莫名其妙的丢失了手机,于是怀疑是班上的某个同学偷盗,课后叫来一些同学对他进行围打,虽然的确是这个同学偷取了。但却进行了更为严重的打架事件。此类事件常常发生一些初中里,这些中学生的家庭背景都还算好,他们不缺物质,家里既没有负债,也没有什么不良的消息。但是偏偏这样一个不错的家庭,其中很多孩子却走上了本不该走的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于这类现象,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会使学生犯下这样的错误。他们的心理是否真正的像表面上所表现出来一样的坦然。其实,中学生的偷窃行为,不像社会中的那些大人,他们是因为缺少物质生活的需要品,而且又不爱劳动,天天吃喝玩乐,所以才会犯下这样的罪行。然而,中学生的偷窃行为却恰恰不是。他们有吃有穿,吃喝不愁,只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却出现了问题,偷窃行为是心理发育不健康的表现。他们的动机有这几种可能性,第一:是好奇心的驱使。正所谓人人都有好奇心,中学是孩子们处于对世界还比较朦胧的认识的阶段,他们有很多的好奇心,然而这些好奇心,往往会驱使他们去做一些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他们的这些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抑制,会令他们的心里发展埋下隐患,他们会觉得这种事情很好玩,而且又不会有人来责备他们,日积月累,假以时日,他们会慢慢将这些事情变成行为,一次又一次的做。知道被人抓住,此时,已经为时已晚。他们已经养成了习惯。

三、青少年偷窃行为的心理辅导

当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才会进入对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我们在面对青少年偷窃行为,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合力为其寻找解决方法,帮助其走出困境。如果我们辅导得好,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将会符合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处理不当或者辅导不及时,对于逆反期的青少年而言,行为容易叛逆,甚至会做出危险的行为,如打架斗殴,压力过大想自杀的危险行为。

1、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

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登门造访,把孩子的具体情况如实向家长反映,同时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方法,针对其生长环境找出问题的症结,求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二是利用家长会,召集有此类行为的个别学生家长,汇报学生表现,了解家教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必要时可共同学习有关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此外还可以电话联系等方法与家长密切沟通。这样做,一来能够双管齐下,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同时,也有利于提醒家长注意教子方法,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平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避免孩子有更多偷窃的机会。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学生出现偷窃行为,心理负担较重。担心被人发现暴露后又担心教师责骂、同学讽刺。这时候,教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铺以必要的疏导,使其尽快解除心头之虑。可以晓之以理,与其重温《中学生守则》有关内容,讲述诚实为人的道理,强调诚实的可贵,指出偷窃的危害。可以动之以情,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打动其心扉,用老师殷切的期望启发其思想。甚至还可以轻描淡写地淡化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问题迎刃而解。

①坚持正面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教师必须客观的对待他,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圈定为“小偷”,教师应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知道偷窃是耻辱,然后了解他偷窃的动机,消除诱因,并告诉他小偷小摸行为被别人知道了会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在我的教学中,曾有学生张某,因为偷窃行为,同学都疏远他,导致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为了改变他的情况,我积极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我非常重视他的存在,让他觉得我心中有他、关心他。与他相遇时,我会经常叫住他,询问他的近况怎么样?其次,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找他聊天,告诉他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他有哪一方面有进步,我就及时地进行表扬,让他觉得做坏事的他与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不符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张某克服了偷窃的劣习,学习成绩也比原来进步了很多。

②提高师德水平,树立良好典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来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教师“典范”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提高觉悟,改正缺点。

③开展集体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能培养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习惯得到培养,意志得到磨砺,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如针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组织开展“我是社会的好公民”为主题的活动。还可以借助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团队活动,既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④深入学生心理,开展心理训练

无论是怎样的学生,教师都不能厌恶他,应该走进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想法。对于偷东西的学生,教师应细心了解学生偷窃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的对策。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复杂化,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进一步增多,心理素质有待于不断提高。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重学科成绩,轻整体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有许多思想症结,不良习惯被忽视,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纠正。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开设学生心理咨询辅导站,负责解决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和需要解决,纠正的问题。也可尝试在班级设立班主任信箱,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布置学生写周记时,可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写写《我的心理话》。《某某,我想对你说》之类的内容,从而了解学生的心思。而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找出其养成偷窃习惯的原因,以多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定期与其交谈,及时了解其转化过程,给于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参考文献

[1]一位女大学生的自我毁灭 ——青少年偷窃心理剖析[J]. 李爱梅.心理世界. 2000(01)

[2]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 赵卫中.政府法制.2006(11)

[3]青少年盗窃犯罪原因的心理分析及预防[J]. 胡俊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2)

[4]探析青少年犯罪中家庭教育的认识误区[J]. 李建红,周颖,张静茹.继续教育研究.2010(05)

[5]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 蒋索,何姗姗,邹泓.心理科学进展.2006(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