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视角下的音乐师范生美育教育实践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音乐心理学视角下的音乐师范生美育教育实践探析

程璐

南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要: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尤为密切,如何发挥心理学在音乐教学的作用,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音乐教学也是高校音乐师范生教育应该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高校音乐师范生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音乐心理学视角下音乐师范生美育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实践策略,利用学生生活体验与思维逻辑、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本质,提升美育教育水平建构。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音乐师范生;美育教育;

引言

人们在日常音乐活动中较为熟悉的音乐现象与心理活动现象联系紧密,每个音乐活动参与者都能够获得不同的体验与经历。成长阶段不断的学习与接受的过程,也是音乐心理形成的过程。音乐师范生做为即将步入教师行业的一员,在学校课程中应当接受系统科学的专业技能培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通过教师层面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层面的学习策略来制定合理的美育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审美情景。同时,与其它学科的综合拓宽美育教学的深度整合路径,在提升音乐师范生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增进音乐师范生的审美体验,构建有效的音乐审美教育课堂。

一、高校音乐师范生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音乐学习心理方面,音乐师范生观察力、逻辑思维等能力已发展成熟,他们能够在音乐欣赏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干一件事物,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1]]。伴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化,学生的审美要求逐渐提升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而对于音乐的审美理解有着更广阔的视野,但在当下高校音乐师范生的审美教育体系中,审美观点较为陈旧,大多数由于地区知识角度思考的局限性,认为音乐教育是一门专业技能的教育,忽视人文学科综合性。另外,由于当下信息技术冲潮流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方式,随大众趋势明显,缺少自身独有的个性。通过培养师范生的审美素养构建合理的审美心理结构,具备对于音乐美的感知能力,从多个角度层面融入音乐审美教育。

二、音乐心理学视角下音乐师范生美育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首先,音乐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其次,增强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对学生思想、情感、行为的正确引导,消除学生们对于单纯枯燥的教学抵触。最后,在高校的专业课程中从突出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入手,理性思考美育教育理念,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增强师范生的职前道德素养,真正将传统文化理念与个人风格特性相结合,感受真正艺术美的真谛,从而提高师范生在课程中实质性的学习体验。

利用该阶段音乐师范生的审美与想象力等心理特点可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利用音乐师范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体验与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与感悟性。伴随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对音乐的审美理解也将不断的增加,有助于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掌握音乐的形式美感,感受到音乐内所展现的含义,感受音乐意境美感。

三、音乐心理学视角下的音乐师范生审美教育实践策略

(一)提升美育教育水平

提升美育教育水平是音乐师范生教育教学的重点,转变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培养音乐师范生的音乐教学能力,建立音乐审美艺术与其它文化学科之间的关联,实现综合性学科互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形成即有艺术思维也有科学思考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音乐师范生欣赏不同文化知识美的能力。同时强调音乐的质性评价策略,使学生明白音乐的学习过程是创造性的过程,对音乐的欣赏与感受有独特的见解,阐述自己对美的理解过程,展示个性发挥想象力。总之,正确的教育评价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音乐美育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表现自己,打破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仅是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于其他课程教学中的课堂参与程度。此外,在教师的行为举止方面,要体现美的气质,以自身的言语和行动上做出榜样,成为学生模仿与学习的表率。最后在教学上创新教学方式,设计符合美的教学艺术,因此,专业能力是判断教师是否能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标准之一。音乐师范生在经过系统的审美音乐教育后,发生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创作,音乐师范生会以正确客观的角度看待美、鉴赏美,整个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设计,在美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乐观的态度,陶冶性情,使学生真正的喜欢音乐、热爱音乐。

(三)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音乐认知

音乐是利用声音传递的方式进行展现,高校音乐生对于音乐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听音乐、唱歌等形式对音乐有基础性了解。课堂上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发现学习,以第一课堂知识传授为中心,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如特色民歌合唱团、民族乐团等,在第一课堂的基础认知上从多个层面感受第二课堂的音乐审美体验。从以上可以看出音乐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高校师范生的音乐教育并非仅是让学生停留于基础性掌握,而是要有欣赏具体音乐意识形态的能力。课堂上教师把音乐与社会相关文化相互联系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其它民族的审美习惯、文化风俗、价值观念等,突出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美育的价值所在。

结语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学校音乐美育教育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不只是回应时代诉求,更多的是注重美育由外至内的感性体验过程。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满足目前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它能够有效的改善目前的音乐教学质量,同时又能够对学生的心理成长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心理学的应用。教师应该设计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们形成形象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增强音乐实践能力,从而树立师范生对音乐学习的正确观念。

参考文献:


[[1]] 李炳. 对音乐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应用现状的反思——音乐教师心理篇[J]. 山西青年,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