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0
/ 2

农村初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连巧红

福建省尤溪县第二中学

摘要区域认知,是初中学生地理能力的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认识不同的区域间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以目标为导向,实现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达到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区域认知面临问题,提出相关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农村初中学生培养

学生进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地理学科,如何让学生学习地理,对地理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学”以及做好教学评价就备受考验。有的专家学者主张把课堂教学目标当作起点,并建立了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估方法,让孩子的认知成果和所提出的教学标准保持一致[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评价反馈进行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案,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教学评一致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区域认知[1]面临问题,提出相关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所处的地位

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1],随后,教育部按照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完成对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并制定出相应的中小学学业水平质量标准。中小学课程教学的重心将从原本的“素质教育”迈向“核心素养教育”。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提出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主要由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两部分构成,认识区域部分主要由认识世界和认识中国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以及人们生产生活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组成[3]。初中生学习地理主要以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主。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及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需求。

二、农村初中学生区域认知学习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剧,农村能力较强的学生大部分进城就读,留在农村就读的学生底子较弱,对于区域地理认知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十分模糊,甚至一无所知。教师也只是基本了解区域认知的内涵,在教学中的无法深入渗透,这进一步的导致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较低。

学生学习习惯差、自律性差。“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减少,自主的时间增加了,空闲时间聚集玩耍,玩手机打游戏。而地理学习不单纯上课听讲就够了,还是需要学生自主去看地图,有意无意去记忆地图,强化地理学习。

三、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鉴于区域认知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结合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现状,笔者提出以下三个培养策略:

(一)加强区域认知理念的渗透

加强区域认知理念的渗透,需先提升教师个人区域认知素养。提升途径:(1)网上查阅资料、阅读地理核心期刊进行学习提升。(2)地理教研会进行探讨。教师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近期教学工作在学校每周的地理教研组会议进行交流总结,利用这个机会,与其他老师探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问题以及提升的措施,共同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3)地理源自于生活。教师平时多关注与区域相关的时事热点,积累鲜活的地理教学素材[2],并且能将生活性地理素材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区域热点相结合,增加学生的直观性感受,使学生对于区域的概念更具体形象,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更直观地了解该区域的环境特征[2]

(二)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多媒体教学法。农村学生走出家门、走出家乡的机会较少,对于世界的理解浅薄,学习区域时更没有具体及形象感。因此教师可以不再采用讲授法,通过教材插图和文字材料带领学生去认识区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搜索与之相关的地理动画或视频,比如通过《谈天说地》、《航拍中国》或地理频道的一些视频,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时,新课导入播放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形图片,让学生对我国地形特点进行探究思考,直观的图片对比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的特征。使用多媒体讲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将书本知识真实化,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秀丽山河,从而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4]

二是通过单元整体式教学法。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个教学单元的主题及意义,制定指向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七下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时,通过比较分析学习美国与巴西的位置、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如何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家园等知识点,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理解。通过区域间的差异性与联系性对比,分析地理事物规律,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地理现象,提升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5]

(三)强化地图使用,加强区域认知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及新高考的要求下,考试题目越来越灵活,图文相结合考法是大趋势,这就对学生能力更进一步的要求。对区域的考查,学生需要从地图中获取区域的地理位置,从地理位置引出区域地理特征的问题,进而以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更深层次的知识,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区域地理的教学也有明确关于培养地图素养的要求与活动[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严格遵循地理课标要求,深入去理解,灵活的将地图使用培养穿插在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认识地图及分析地图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一、认识地图时,加强学生图和绘图的训练,让学生在脑海中有简单的印象,这样在对某一区域进行空间定位时,就可以先通过区域的轮廓进行直观推测,比如云南省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广东有一只向南海喝水的“大象”,通过有意识的记忆降低认知难度。

二、在确定了区域的地理位置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将要分析的区域放置在一定范围里,然后系统构建主要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框架,从这些方面寻找显著的标志,然后把这些地理特征综合起来,总结出一般地理特征概括的方法;然后详细观察和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描述出他们产生的地理效应[7]。例如在学习工业选址内容时,学生首先在选择地理位置就要进行自然环境、交通运输、原材料生产、市场竞争力、河流流向、劳动力以及工业集聚效应等要素的联系和比较,站在区域视角度上选择工业经济活动能达到最大利益化的最优区位。

结语

进行农村初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既能够帮助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找到合适本校学生的方法和手段[8],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帮助初中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初中学生了解区域的尺度和地理位置,归纳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对比区域之间的差异,分析区域之间的发展,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区域认知的能力,形成地理学科综合思维,提高学习区域地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冬敏.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地理区域认知培养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366-367.

[2]李洪金.赣州市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20.DOI:10.27684/d.cnki.gxndx.2020.001220.

[3]刘琴.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区域地理单元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7):33-35+40.

[4]陈婧宜.高中地理课堂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D].西南大学,2020.DOI:10.27684/d.cnki.gxndx.2020.001486.

[5]廖树山.基于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教学启示[J].广西教育,2020(17):34-35.

[6]王英杰.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4.

[7]浅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2020.

[8]周思婷.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DOI:10.27178/d.cnki.gjxsu.2020.0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