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困境与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高中思政课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困境与路径探究

李园园

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   邮编523378

摘要:新课标新教材出台,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整合,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引领下,思政课建设活动型学科课程成为教育领域比较关心的话题。通过审视高中政治教学现实,探究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应对办法,推动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  活动型学科  核心素养  

高中思政课程改革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设立必修和选修课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建构。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之下,高中思政课由传统的学科课程向活动型学科课程转变。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阐述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以活动的形式引导高中政治课程的开展,活动只是其课程的实现方式为其服务,课程内容与活动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活动形式体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通过活动的方式感悟,提升课程教授的有效性,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中思政课程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其发展趋势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首先,课程方面以学生为本位的活动型课程形式展开;其次,内容方面采用必修加选修的课程设置模式,既满足升学需要又满足知识的拓展;再次,核心素养方面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最后,评价体系方面既要测评学生的行为表现,又要测评其能力,多种评价因素兼顾,做到统一标准不同评价结果。

二、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困境

依据新教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结合当前高中思政课程具体的教学情况,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本位的学科观念依然存在

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始终认为老师是主导,老师上课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考试考什么老师课堂上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背诵什么,往往是知识点总结整合背诵即可,知识传授以灌溉为主,而学生的学习则被动接受和掌握、识记知识即可,与之对应的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通过考试由学生的成绩展现。正是由于受这些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课堂教学中规中矩,不敢进行大胆的教学尝试,再加上高中思政课由于升学压力,让学生和教师们无暇顾及实践性的教学设计,更多的讲清知识点,进行题海战术,无形中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又因为课时的有限性,导致学科活动少之又少。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识本位现象。这样的教育理念束缚着教育主体的思想,禁锢着他们的灵魂,影响活动型课程的落地实施。

(二)教育主体积极性有待提高

学生在活动型课程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的地位,但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同学受报考范围和就业选择的影响,仍然还是偏向物化生等偏理科性组合的选择,对高中思政课积极性不高,固有的背诵内容冗杂的错误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使得很多同学想选但是却望而却步。除此之外,学生多深居校园,社会经验不足,实践性的东西更是鲜有,缺乏对理论的理解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探索,更不会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学而无用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型课程教学中,课前要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活动中需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团结协作能力,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公正评价,这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要求很高,学生会有压力而缺乏积极性。

(三)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内容

在新课标起初出台和实施的时候,部分学校及一线教师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到新课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但由于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理解活动型课程,有些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活动,预设活动细节,使得活动片面追求形式,盲目让学生开展活动,课堂活动表面看热闹,却忽略了学科内容,未完成教学目标。有些甚至将活动型课程等同于活动教学,认为只要课堂中有活动,学生动起来参与,课堂氛围活跃就是活动型课程。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受课时有限性和活动经费影响,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路径

新课改之后,顺应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思政课转向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未来发展趋势,对建构活动型课程的路径进行以下探索:

(一)转变学科课程观念,确立活动型课程意识

教师是新课改实施的主体之一,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活动型课程实施的培训,根据课标对高中政治学科教师进行专业素质的培训,帮助老师确立活动型课程意识,树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有意识并主动将新课改的活动型课程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充分展现实践性课程的意义。此外,学生也是新课改实施的重要主体,需要确立活动型课程意识,改进学习方法和态度。在日常学习中积累丰富知识,重视能力的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课前认真收集资料,课中主动配合老师开展课堂教学,与同学团结合作密切沟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提升自我。

(二)精选学科课程议题,规范学科课程实施

学科课程议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中心,也是课堂活动设置的主题,教师设计活动的前提是明确议题。首先,议题的确立要有学科性,也就是活动要紧扣学科内容设置,高中政治必修部分面临学考和高考的压力,所以议题设置要体现学科具体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其次,议题创设要有生活情境,结合真实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选用今年猪肉价格高涨、口罩价格涨落等材料让学生来分析物价涨跌的原因以及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再次,议题要塑造正确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后,议题设置要有层次。在活动型课程中,议题设置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高效合作与探究。

(三)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核心素养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教学评价内容对教师教学方向和内容具有导向作用。采用综合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并举,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首先,结果与过程评价兼顾。考试成绩是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表现也是评价的依据,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其次,外在与内在评价兼顾。教师根据内容灵活选择评价方式,如个人自评、小组自评等内在评价方式,还有可以结合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等外在评价方式,内外兼顾更加的客观公正。再次,知识与能力评价兼顾。学生通过课堂习得知识是最基本的,在知识之上建立知识体系,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给到公民这个核心词汇,同学们能够找到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义务、等下一层级的关键词,以此为依据找再下一层级的关键词,从而学生自主勾勒出关于公民的思维导图。最后,适时点评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时时常会有个人亮点展现,教师要及时的点评,活动结束要对学生的表现有总结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差异性、多元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评价,使评价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以来,活动型学科实施仍然以课堂为主,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指引下,坚持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通过活动性的议题感悟学科内容,增强能力的同时激发无限潜力,教学评价全程跟进,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建构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贺晓敏.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教学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9.

[2]康志军.依托活动课程,落实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型课程探索[J].德育研究,2020(03).

[3]林巧.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实施策略[J].课程与教学,2019(11).

[4]王守其.活动型课程建设的问题与优化[J].教学研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