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1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杨斯剑

321000金华市宾虹小学

一、展示自然美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是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自然美极为丰富。小学语文以其文质兼美的课文展示了自然美。如《火烧云》、《繁星》、《海上日出》展示了天体的美;《雨》、《第一场雪》、《雾凇》展现了气候的美;《趵突泉》、《桂林山水》、古诗《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山河的美;《母鸡》、《猫》、《白鹅》表现了动物的美;《荷花》、《白杨礼赞》、《我家门前的柿子树》再现了植物的美。

奇妙的大自然使神工鬼斧的雕塑家,把自己妆点得既雄伟壮丽,又温情脉脉,如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散文,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山水。文章之首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诗句来说明桂林山水之秀丽是天下数第一的。接着按游览顺序,分别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作者用了一个包括三个分句的排比句,写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写桂林的山同样采用了包括三个分句的排比句,突出了奇、秀、险三个特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画出了山傍水,水依山,山水相连的美丽画面,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作者写了观赏桂林山水总的印象: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课文《桂林山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描绘了南国水乡特有的迷人景色。课文是散文形式,使用的是诗一般的语言,凝炼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对祖国河山的眷恋。文章结尾仍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画龙点睛地结束全文,与文章之首遥相呼应。由衷的赞美,喜爱的感情,强烈地感染了学生。

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语文教材中,不仅有展示纯粹自然美的文章,还有讴歌经过人们改造的自然美的文章,使学生从大自然留下的时代的痕迹中,领赂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光辉的自然美。教材中写这类内容的课文很多,如《长城》。“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一句,通过联想这种创作手法,既描绘了长城的肃穆与庄严,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辛。

二、弘扬社会美

美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形成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复杂丰富、多姿多彩的社会美。小学语文从其结构严谨、主题鲜明、语言精湛的文章弘扬了社会生活中的庄严与伟大、正义与崇高、平等与自由、友爱与情谊、劳动与斗争等等,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物质成果、丰功伟绩。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现了首都人民在长安街向总理灵车告别时的庄严、肃穆情景;《草地夜行》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王二小》反映了小革命队员王二小高尚的品格;《你们想错了》赞颂了共产党人方志敏一心为革命、廉洁奉公的崇高品质;《再见了,亲人》讴歌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结的深情厚谊;《赵州桥》赞美了桥身的坚固、美观,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参观人民大会党》介绍了大会堂的维伟壮丽,赞颂了中国工人阶级建设成就;等等。

小学语文教材的社会美因素,主要表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道德品质,即人的美。

《我的战友邱少云》记叙了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文章采用侧面描写手法,通过“我”的心情描写来烘托邱少云当时极端危险的处境。“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忍不住不看”、“我”的这种复杂心情,说明了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痛苦情况。“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地熄灭”。长达半个多小时的烈火的灼噬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巨大痛苦,但是,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却依旧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他“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学习这样的课文,在于让学生体会邱少云的英雄美,学习他为了赢得战斗胜利,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隐蔽,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课文刻画的邱少云的光辉形象正体现了革命战争中战士的美。

三、表现艺术美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它经过艺术家的辛勤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塑造成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小学语文教材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上,文学作品运用形象的语言,通过描写、叙述、比喻、象征等手法创造了美的典型,美的精粹。

文学作品通过文学艺术手段,把自然美集中起来,加以典型化,使它变得非常鲜明和突出。比如人们看到温布由空而降,都觉得它是很美的,读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们便体会到瀑布美的意境。《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文章一开始,作者只用几笔就点染出一个又冷又黑下着雪的除夕景象,把故事安排在这特殊的时间里,更加表明小女孩死得悲惨。小女孩没有温饱,没有欢乐,没有亲人。她向何处索求?黑暗的社会并不怜悯她,无情的现实也不降福给她。她被逼迫着只好去点燃火柴。微弱然而光明,跳动然而温暖的火焰引起了她的幻觉。这幻觉反映了小女孩在痛苦和绝望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追求和向往。在闪着奇异光环的幻觉中,流露出一片幸福之感。她的感情愈热烈,读者愈感到冷酷;她愈感到幸福,读者愈感到沉痛。透过虚无线渺的幻觉的纱幕,窥见的是吞噬小女孩的血盆大口。作者最后写小女孩嘴角台着微笑在大年夜死去了。作者以严峻的态度勾画了人物肖像:“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微笑”。把一具小小的尸体写得这样光彩动人,这正是作者的成功之笔。小姑娘临死时憧憬着幸福,悄然而无所怨恨地离开了人世,唯一留下的只是一把火柴棱。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反映了社会矛盾,塑造了一个不幸死在剥削制度下的小女孩形象。文章读完了,留在人们心中层层积淤的同情和悲馈还久久不能排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