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共同富裕”局面下的文化“共同富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经济“共同富裕”局面下的文化“共同富裕”

潘晨凯,李塬喆,王美洁

浙江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310023

摘要:自2021年浙江推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起,各方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的精神,全面推进共同富裕工作的落实。作为中国共同富裕区域示范的桥头堡,浙江省政府力图通过文化的社会潜在活力因素来实现社会均衡发展,以文化产业建设反作用于社会经济,使之蓬勃发展,实现人民生活真正的共同富裕。而反观社会经济走向,目前各阶层间文化获得感不均衡现象日益深重,这使得共同富裕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获得感满足感的协调统一上遭受阻碍。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浙江建设过程中地域文化的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探究当下文化发展脉络走向,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维度的获得感并使成果反哺于经济建设。

关键词:共同富裕示范区;地域文化;各阶层文化差异;精神文化获得感

一、引言

目前,浙江省政府致力于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而作为文化的享有者,不同消费水平、不同教育层级以及不同工作阶层的个人,在面对当前各种媒体和物质媒介具有诱导倾向的传播时,展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使得目前文化市场形成了一种难以遏制的乱象。因此,实现精神维度的共同富裕和健康完善发展地域文化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论题。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比较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进行当地数据分析,针对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寻找使得未来人民群众个人文化获得能力提高的举措,在提升当前社会科学文化的普及率的同时,缩小各阶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差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维度的满足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精神维度和文化发展的共同富裕,国内学者对此有多方见解。

共同富裕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而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论依据多米诺效应还是蝴蝶效应,我们都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直接导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直接影响我国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绊脚石[1]

负责相关国内经济发展的当局对于造成当前社会形成的文化资源不均衡现象有以下几点结论。

(1)区域间科技文化人才分布不均衡。科技文化人才作为文化输出的有力推动者,其在文化领域相关贡献对于一个地域文化发展的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区域间人均文化消费不均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相关书籍影响的版权意识推动在我国顺利进展,随之而来的高昂版权费成为一些发展落后区域人民享受文化资源的一大痛点;

(3)区域间文化基础设施不均衡。如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在各地市的分布间十分不均衡,文化建设充盈地区的设施汗牛充栋,而相对落后地区以及一些边缘农村区域对于此方面建设仍有不足[2]

专家学者对此类问题的归纳总结无疑是极具建设性和创新性的,在研究诸如此类问题的措施上,同样有众多的答案。其中解决问题的答案多以建全发展经济体制完善公共服务、文化基础设施和加快区域民族性文化建设为主,而对于个体如何高效便捷地获得精神文化享受的普适性措施则有所未见。

(二)国外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内研究主体和成就的硕果累累,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外对于“共同富裕”这个大议题似乎有别样的解决方式。通常发达国家对此的见解是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劳工的保障,其侧重的是经济层面的因素,对理论研究方面相对较少。再加上国内外国情不同的缘故,“共同富裕”这一理念便缺乏普适性和实用性。然而,好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以法兰克福派为代表对文化知识的大众化也有不少论断。法兰克福派对于大众文化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否定其对文化艺术产生的可复制性和非创造性,并披露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的娱乐化。此论断可以作为当前一些大众媒体批判的论据,在地域文化升级转型以及整顿网络互联网媒体的意识形态的工作方面作为一个具体的理论依据。

此外,国外西马学者齐泽克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这一西马概念。一些西方的政治正确运动被打上“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标签,成为一种恐怖文化的代名词,这种污名化和蛊惑的现象使得其原先的革命性和解放性大大丧失,同时展现出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本质。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应当侧重于追求实事求是,而不能成为披裹着高尚头衔的外衣,借此将理论束之高阁的。经过此方面理论的理解与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也应当做到否定意识形态对于相关文化的渗透,警惕其中当前大众所接受的以打着幌子为由而进行文化输出的网络自媒体和大众传媒。

三、当前研究进程和数据

本文在广泛借鉴研究国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文献中对于共同富裕的一种描述:有关专家认为,共享性是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之一。为使文旅创造的财富公平、合理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方案》就文旅富民增收问题提出系列举措,其中包括:支持实施促进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推动实现万户农家旅游致富,目标具体、旗帜鲜明、口号响亮;探索旅游促进农民增收的监测办法,成立乡村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监测研究中心,便于及时监测旅游富民的社会效益,避免乡村旅游发展成果分配失衡。其中的工作重点矛头指向文旅富民,主张政府对文旅行业的扶持。

本文在汲取这类经验蓝本的前提下,决定对通过实地考察和互联网有机结合的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通过有关浙江省内实地考察,以浙江绍兴县级地区作为有关案例,考察文旅在精神和物质多个不同维度的反作用。其中物质方面,地域文化指向性较强的是以农家乐和数字经济相结合的方式来深入展开的文旅产业,这一项目主要惠及的是村民的物质富裕。根据进一步有关调查,精神文化层面的基础设施包括:省政府对21世纪初曾经在当地举办过的以围棋文化为主的相关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二十年来通过培养有关人才、建设棋社和街边建筑等形式,形成了对经济的良好反哺,并同时对居民的围棋文化兴趣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科技迅速发展,大量围棋人才向外地流失,使得年轻一代人才培养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此项精神文化层面建设的举措在近期迎来了一个空窗期。除却此类信息调研外,本文以线上问卷星、线下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谈等形式,对浙江省内金华、绍兴等地级市的本土民众进行了文化获得感和地域文化发展的了解。鉴于精神富裕是一个人脑思维主观体验的反映,本文将调查问卷分为多个体系:首先,对问卷调查进行三类划分,以文化接受兴趣为标准进行初步筛选受众人群,通过设置大众文娱产品,通过区分喜好书籍、短视频自媒体或其他相关文化媒介来初步划分不同需求的人群;其次,调查不同阶层、不同生活区域的群众,以增强本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再通过互联网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增加受众人群,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通过价值体系的判断来衡量受访者对于当前文化精神富裕的认可度,并收集受访者给出的相关建议和需求看法。

问卷数据总结如下:

线上问卷星及线下问卷调查显示,乐意接收文化类采访的60%为青少年,中年与老年占比相当;其中受访对象有半数以上是接收高等教育人群,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受访者占30%;40%受访者为学生,30%为务工农人员,其余皆为自由职业者或退休人员;除学生外,其中中高收入者占1/3。

在对于文化理解和享受模块,受访者中半数以上人群在公务之余无暇顾及“文化”,而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社区活动等形式了解文化的比例也不过半数;其中愿意且付诸行动阅读的人群基本都会关注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化,涉及面广。数据表明,即便各年龄段、各社会阶层的受访人群对“文化”关注的并不如本文最初预期的多,即便“文化”往往被摆在一个令人忽视的位置,当代群众也仍旧愿意去向往文化,在机会得当时接触文化。加之当代网络科技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受访者基本上以浏览各种软件内容的途径来接触和了解文化,其中美食文化成为一个大众关注热点,除此之外,受访人群更乐意去关注中华精神文化、传统戏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纵观数据,受访人群逐渐意识到科技对文化产生的断裂感,文化土壤在客观理性和百花齐放的同时掺杂了许多感性的负面影响,信息茧房以及脱离群众基础的现象也愈发严重。

四、可行的方案

中小城市的文化社会化、文化资源稀缺以及大数据精确推送下泛娱乐化的社会媒体多向引导等局面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人民群众追求精神富足这一目标的难度。因而想要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满足感、获得感的加强,想要实现地域文化产业的升级提高,首要得解决三个源头性的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文旅产业的富民作用。

从十四五长远国家规划来看,作为重要经济发展动力的文旅产业是文化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规划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未来与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规划提出,加快 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3]。在区别于传统文旅产业的定义后,应当明确文旅的地方文化的进步作用,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文旅产业当中去,并以此发展地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譬如上文提及的围棋文化中心,围棋文化可以作为一个地域的特色文化,培养广大爱好者前来旅游打卡,地方政府可以围绕该项文化做出统筹规划,将文化旅游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近期火爆全网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回乡创业的青年将云南刺绣、木雕、马场等地方特色于互联网相结合,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以及地方文旅的发展。此剧播出后,据报道,云南旅游业回暖,春节期间每日客流已上百万。从此案例可分析得,浙江省政府应该贯彻落实各地市文旅业发展,在文旅业上加大宣传力度,并深入安置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加强浙江省各地市不同风俗地域文化宣传。支持高等学校搭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 平台,鼓励高校和社会职业培训院校开设传统文化、民 俗与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专业和课程,有效培养专业 性、实用性、创新性、综合性农村文化高层次人才[5]

(二)互联网数字化背景下,万物互通万物互联的形势不可避免,互联网的共享性是提高文化共享的一个重要媒介。

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搭建互联网知识免费共享平台提高各学科和各个领域对民科普的纵向和横向深度。在大数据信息化加强的现在,互联网作为一个多领域共同合作的跨学科交互产物,可以有效的收集民意信息,发现民众意愿。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搜集,可以有效地实现文化产业的更新。

(三)新媒体作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表达形式,是社会信息交互的一个较为新颖的方式。

当前各大自媒体平台兴起的个人创作除一些娱乐方面的短视频外,一些独有见解的文章和专业人士发布的科普视频也形成了一个科班学术体系外的知识交流圈,这种自媒体科普的形式不仅促进了社会再就业的发展,也拓宽了原有知识群体对社会文化知识的再一次传递,加大了信息的流通,也切实地为文化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阶梯。本文也从这方面入手进行交流与研究,对自媒体传播专业文化知识科普开放了个人的媒体账号,进行一些日常文章和视频的传递。同时,自媒体平台开放信息共享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在不良引导意识形态的裹挟下的产品和泛娱乐化较高的短视频,它们消解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严肃性,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这种碎片化的知识获取形式下难以获得科普的普泛性,故网络自媒体实际于文化知识共同富裕是一把双刃剑。对此,个人博主层面应当加强个人的社会道德观念,严加筛选发布的内容,发掘真正有益于民众的知识,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开展正能量讨论。通过不断完善第三次分配自身发展,培养社会信任,缓解不同收入群体间的矛盾[4]。监管部门也应当核实有关内容的严肃性,宣传正当合理且向上的文化,让优良知识文化科普在社会中蔚然成风。

五、结语

综合来看,研究的内容和数据无不指向当下社会尖锐的现实——泛娱乐化的横行。娱乐本应是大众在生活中的润滑剂,但泛娱乐化后的社会媒体,严重地阻塞了人民群众获取各类文化资源的利益渠道以及损害了其文化方向选择的权利,极大多数人民群众在网络世界受大数据影响,深陷于文化局限的蜘蛛网中,成为大数据控制之下的傀儡。本文在文初试将共同富裕分为经济和精神两侧,即现实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但并非给予两种评判标准,仅限于本文研究方向的一把尺。正如研究文化需求的核心离不开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也离不开文化一样,不同阶层的个体接受的文化程度是不同的,被迫泛娱乐化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故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其政府在大力推动经济“共同富裕”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共同富裕”的认知,在学习借鉴外省文旅产业发展以及本文中提出举措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缩小浙江省内各地市各阶层文化差异,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获得感,坚持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目标,提高社会科学文化的普及率以及人民群众精神维度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2]张谨.我国区域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四种表现及其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2013,12(1)137-142

[3] 陈文丽.加快数字化布局 重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J].中国商报.2022-08-25(002):1-3

[4]陈莉,冯锦程.共同富裕背景下第三次分配助推精神富裕发展路径研究[J].山西科技报.2022(B07):35-37

[5]盛帅帅,杨存昌.论现代化语境下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2):44-5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