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表”化写作教学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量表”化写作教学刍议

林,键

鳌峰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 描写是写作的基石。描写可以让读者获得具体、鲜明的形象,获得较为深刻的印象,文章才有感染力。本文从运用“量表”形式描写教学入手,粗浅地谈谈自己在写作分层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和感悟。

关键字:描写教学;作文表达;分层教学

一、衣带渐宽终不悔——描写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都很清楚描写是中学写作教学重要目标之一,有关描写的知识非常丰富,按内容分,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按手法分,有白描、细描;按角度分,又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等。描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文水平的高下。美国新闻学家D·C·雷特狄克对描写技巧有如下见解:“在人们的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那么,我们应如何唤起读者的记忆呢?凭借生动的语言,或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校园内最常看到的是同学们匆匆地走路,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教室休息,似乎真的没有时间仔细观察细细体味。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只是略微重视视觉形象,只写自己看到的,而实际上,这和描写的要求显然相去甚远,也根本无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只有突破视觉印象的单一描写,综合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多种印象,才能立体地反映景物特征,丰富客观画面,加强景物形象的高度真实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为了让学生的描写生动、形象、细腻,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也做了很多尝试,归结起来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平日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观察多积累。一样是匆匆走路,眼睛可以看看四周,想想今天的人和物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一样是匆匆吃饭,闻闻今天的菜和昨天有什么差别,放在嘴里的味道有什么不同;一样是匆匆回教室休息,听听同学今天都说了什么新鲜事……希望能借此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用心体验的良好习惯。此外在学生步入初中的第一年也就是七年级时,每周都有硬性的规定主题的积累作业,一方面是希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通过积累,学习名家名篇的描写方法。二是竭尽所能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鲁迅先生的《社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这类运用多角度描写的美文时,我都会有意识强调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引导学生慢慢地、细细地体会作者是如何从不同感觉写来,把难以捉摸的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夜景、富春江山水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的。

二、他山之石可攻玉 ——描写形式

就在我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之际,《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1月份项恩炜老师的《量表+活动:另辟蹊径教描写》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我仔细地研读了文章的每字每句,受益匪浅。虽然从一篇文章中获得的信息有限,但无疑是给我开辟了一条原先我从未走过的道路,最为重要的是这条路简单易行,我完全可以边走边摸索,边走边思考。

项老师在文章中指出:学生不善于描写,无法做到描写细腻有多方面原因:或由于学生不善觉察生活;或因为学生缺乏细腻表达自己所觉察内容的能力;或与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足以提升描写能力的知识、无法设计必要的描写学习活动有关。为此项老师专门开展了相应实验,费尽心思做了两件事:一是建立多感官描写标准,引导学生运用标准评价本人习作;二是设计90则描写练习,在不断练习中最终形成描写能力。

简而言之,他设计了一个描写评价量表,将描写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感觉。学生在描写时,每启动一个感官(即增加一个描写维度)就得10分(不重复积分)。为体现某一感官维度,必须使用一些词语,这些词语每出现一个得5分(可不断累积积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启动感官觉察事物。这一量表将比较笼统的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非常具有操作行为的术语,使得原先看似捉摸不定的“描写细腻”这一能力变得简便易学,为学生写作学习提供了便于操作的规矩。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分层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如今有了项老师的成功实验做引导,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马上在自己任教班级依葫芦画瓢进行量化的描写分层教学。结合自己与学生实际,我将描写维度中的最后一项“感觉”删去,只留五个维度,即描写中常用的“五觉”。同时对描写的词语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不够生动细腻的及反复使用的词语不能得分。具体来说,我的描写教学主要做法如下:

(一)分层设计主题,激发写作兴趣

古人曾经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拥有了兴趣这种动力,才能把学生引入学习环境中。初中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写作习惯、对写作的态度不尽相同。少数学生写作兴趣浓厚,不少学生对写作颇感畏惧和无奈,还有少数学生写作基础薄弱,厌倦情绪浓厚。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写作的兴趣,至少不厌恶不排斥写作,每次的描写训练我都精心设计一到两个主题,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带有新鲜有趣之感,供他们自由选择。

(二)分层制定要求,满足不同心理

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让其“跳一跳”,便能“摘到桃”,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使自己向更高一层迈进。

我施行的分层教学将学生按照语文水平的不同分为一个素养组和一个提高组。对于素养组的同学我要求每次的描写维度不少于3个,精彩的描写类词语不少于10个,再加上书写分5分,每一次的片段描写总得分不能低于85分。而提高组的同学则描写维度不少于2个,词语不少于5个,总得分不低于60分(个别实在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降低一点)。因为是片段训练,又有量化的表格作为评分的依据,不同层次的同学要求有所不同,所以操作起来非常方便,也避免出现优秀学生容易知足,底子弱的学生畏惧放弃的现象。连着三次训练下来,能达到对应要求的同学占95%以上。

(三)分层反馈修改,力求人人提升

因为这种形式自己和学生都是初次尝试,所以前两次的描写训练学生对照量化表完成描写后直接上交,由教师先进行批阅反馈,然后发还给同学进行修改。第三次开始素养组的同学参照量化表格学着批改,此后再慢慢养成写完第一稿后都先由自己对照量化表格进行批改的习惯,教师适时指导后再进行第二稿甚至第三稿的写作。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欣赏、赞美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学生完成第一稿后,只要能达到相应的目标,我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对于那些修改后大有提升的,我会加大表扬的力度,让他们将原稿和修改稿进行抄写或打印,然后范读和张贴,既使作者有极大的被赏识感和满足感,又给其他同学以榜样和激励。虽然只进行了四次量化的描写训练,但学生的进步已经初显,尤其让我欣喜的是同学们表现出了对写作的极大热情,相信不断地练习修改后学生定能有更大的提升。

虽然有关描写的写作教学我只是知晓了一点皮毛,虽然对量化形式的操作只是一知半解,虽然对分层教学的精髓也还未完全参透,但我会借此契机在语文教学的征程中不断求索,因为鲁迅曾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参考文献:

1.邓彤:《描写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中学语文教学》  2017.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