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安吉游戏”理论下的环境创设之“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探索“安吉游戏”理论下的环境创设之“变”

 李婷婷

呼伦贝尔根河市第二幼儿园  022350

  摘要:游戏即学习,环境即课程,幼儿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学习和成长的。“幼儿本位”是环境创设的根本,教师观察与反思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是环境创设的“源头活水”。我园在“安吉游戏”本土化的实践中,以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作为切入点,充分考量园所基础现状和本土资源,坚持在游戏的真实情境中教研与思考,在区域的动态调整与材料灵活投放上发挥教研的力量,珍视教师的智慧,走动态发展的环境创设之路,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元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地游戏与发展。

  关键词:安吉游戏;环境与材料;园本化思变

  我园的“安吉游戏”自从实践以来,给幼儿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安吉游戏”的实践给我园带来的是环境的变化,幼儿园原有的环境创设带有更多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教师是环境的设计者和主导者。而“安吉游戏”理念清晰地指向环境要满足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环境创设是为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以及游戏的无限可能性提供支持;环境创设的定位是幼儿需求的回应者,对环境的研究一定要在游戏中进行、在游戏中发生、在游戏中解决,并随着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不断改变。

  一、区域融通之变:让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我园室外的每个区域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以及核心材料,最初幼儿各据一域互不干扰,如今游戏引发幼儿间自主跨区域交流。比如,沙水区的一侧是色彩体验区,两个班的幼儿共用一处水源,随着游戏的深入推进,幼儿跨区取物现象频频发生,他们把涂鸦区的色彩用在了沙水区,涂鸦墙壁上有了凸起的沙画,水枪也变成了画笔……游戏内容不断变得丰富,且追随幼儿的需求。于是,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活动区域功能的定位,进而引发区域融通之变。

  (一)扩展区域平面空间,实现区域融合

  1.相邻区域小融合

  我园重新规划区域,把原来的多个区域加以融通,重新划分为自然廊道(沁香小园、香香厨房、家乡草堂、骑行区)、沙水体验区(沙水区、涂鸦区)、建构区、粗大动作体验区(安吉材料、自制低结构玩具),相邻近的区域融合后,实现了平面空间的拓展。

  2.园际环道大融通

  我园拆掉童艺馆正门外延影响畅通的楼梯,将花坛牙石内收,扩宽环路,变阻隔为畅通,将环绕在主体建筑物周围的各区域串点成线,实现互通,让区域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二)创设循环运动空间,实现空间立体融合

  幼儿喜欢不断变化的环境,我园科学合理地构建二楼至操场的立体通道,形成“地面―屋顶”一体化的立体循环运动空间,实现环境融合,增加幼儿对高度、长度和深度的体验;利用两楼之间的空场地以及二楼平台打造“陆空野战乐园”,创设攀爬、悬吊、玻璃栈道、平衡等综合性体验区域,“陆空野战乐园”的建成让幼儿的游戏充满挑战、充满变化。此外,我园打破班级、年龄、场地的限制,支持幼儿自由开展混龄游戏。

  二、自然廊道之变:让自然探索成为可能

  我园环形路的家乡“自然廊道”拉近了幼儿与自然的距离。攀爬类的木槿、凌霄、紫藤、五叶地锦顺栏杆攀延而上,形成“空中花廊”;苹果、梨、山楂、油桃、梨树、海棠树、樱桃树等果树下,绣球、玫瑰次第开放,芬芳可感;西红柿、黄瓜、豆角等菜园里的时令蔬菜,四季不同。

  通过开展“幼儿对‘自然廊道’的兴趣”调研,我们发现幼儿最关注的是采摘,最喜欢的是情境游戏。如何引发幼儿真正探索,促进幼儿自主行为,让学习自然发生?我们尝试多种办法创建自然与生活的链接。

  (一)扩建菜园,提供种植与照料的机会

  我园重新扩建菜园,增加种植面积,提供单的种植工具,由各个班级认领,将选种、栽培、管理、收获、品尝、制作等整个过程放手给幼儿。在参与种植、照料中,幼儿与环境建立了情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有了持续的关注,提高了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搭建厨房,建立生活链接

  我园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创建情境化的生活场景。教师最初在厨房区域投放了一些锅碗瓢盆,引导小班幼儿沉浸在锅碗瓢盆的敲敲打打中。在“家乡元素”游戏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要不要搭建一个灶台、还是把搭建灶台的探索和思考过程留给幼儿等问题组织教研活动,教研最后的结果是搭建灶台,先做一个看效果。灶台搭建后,小班幼儿开始用蔬菜、水果等进行烹饪游戏,进入到真实生活的体验情境;而大班幼儿有了烧柴引火的需求后,开始搭建和改建灶台。从自然中来到生活中去,游戏一步一步走向深入,乡土民情的浸润悄然无声。

  (三)创建“家乡草堂”,扩展环境感知

  我园引入家乡自然元素,打造彰显地域特色的生活场景,建立自然与生活情感的链接,促进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家乡草堂”是盘锦地域文化的一个缩影,既有稻草、芦苇、蒲草、苇席等原生态材料,高粱、玉米、水稻等粮食,也有葫芦、南瓜、红辣椒等蔬菜。此外,我园还通过自然材料延展出各种游戏形式,如红海滩游玩、稻田采风、观鹤抓蟹等,都为幼儿的自然探索和社会感知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材料投放之变:让材料自助成为可能

  区域的融通之变,也引发材料的投放之变,跨区取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的自主需求,也为材料的投放增加了路径。

  (一)投放什么材料

  我们从区域核心材料、追随幼儿的支持性材料、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这三个方面对“投放什么材料”进行实践思考。

  1.核心材料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

  材料的来源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们将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指导建议作为每个区域核心材料准备的依据,兼顾各个年龄段。例如,同样的沙水区玩具,小班幼儿更喜欢色彩鲜艳、小巧可爱的塑料锹和桶,而大班幼儿对生活中的真实工具更感兴趣。因此,核心材料要兼顾五大领域目标和幼儿各年龄段的需求,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