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体育课提质增效的加减法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双减”背景下体育课提质增效的加减法策略

朱春静

象山县林海学校

摘要“双减”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作为减负提质的主阵地,如何提质减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途径,通过减少放羊式教学,增加趣味性教学;减少低级重复内容,增加专项技能项目;减少无效组合练习,增加课外勤练时间;减少抽象评价教学,增加学习质量评价等加减法手段来优化体育教学模式,达到教会、勤练、常赛要求下的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做到高效课堂。

关键词:“双减”;提质增效;加减法;策略

“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的学业压力得到了大步地减轻。“双减”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后作业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等构成的完整的育人体系。其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源头要素也是关键环节,即“提质增效”。它直接影响课后的作业质量和服务水平。体育学科亦是如此。《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然而,当前体育教师仍以传统观念来进行课堂教学,误认为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不是“放羊式”的教学;降低运动技术就不需要专项的运动技能;为增加学生的学练时间,就演变成“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等三无体育课;甚至整个单元结束后,学生不但没有掌握专项运动技能,更不知道如何运用于实践运动。这与“双减”提出的“提质增效”不相符合,与新课程标准指出的“教会、勤练、常赛”不相符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应做就做,确保学足学好呢?

一、减少放羊式教学,增加趣味性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并不是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而是要求教师在关注学情和学生实际需求上,因地制宜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用教材教,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和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为此,教师要抛开“放羊式”的教学,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组织形式死板、教学氛围沉闷等现象。同时,也要改变单一性的技术课、说教课、训练课、体质健康测试课等低效无趣的教学形态体育课。《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体育学习实践性和健康教育实用性的特点,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于是,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指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兴趣,创设师生和谐互动、形式灵活多样、实际效果明显的教学活动与氛围。如快速跑教学,传统的快速跑教学,教师一般采用“说教+训练式”,即先讲解快速的起源或动作要领,再选择50米或100米的距离进行奔跑练习,无具体学练手段,教师说教时间多于学生练习时间,基本上是一种放羊式的教学;另外,多次的、重复的单一性奔跑,既无目的性,又无趣味性,使学生对快速跑敬而远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快速跑教学以学生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如快速跑的快速反应练习,教师通过快速的起动动作教学,展开以起动动作为核心的练习内容进行多种动作的组合或游戏性等练习。(原地不同站立姿势+快速起动、小步跑(高抬腿)+快速起动、二人迎面扶棒等),做到了教师的单向传授向师生双向交流转变,把单一的教知识的技能向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减少低级重复内容,增加专项技能项目

传统的体育教育强调的是技术教学,常把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人为地进行细化、分解,出现“碎片化”的教学现象。同时,教学方式及内容的单一、重复学练,导致体育课变成“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三无现象课堂,无法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运动技能。于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改革以往碎片化的知识与技能,即一些单一的、无相互关联的,经常局限于某一领域的技能,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由此,增加学生的专项技能教学呼之欲出。《省纲要》指出一堂规范的体育课要求做到“学练三个一”。即每一节体育必须有一个单一的技术动作,并以此为核心的组合学练或比赛或游戏等,减少传统体育中的低级重复的技能教学,减少体育技能的碎片化教学发生。如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教师先教会学生单一的原地双手胸前传球与接球动作,再通过运球或奔跑或游戏等有趣味性的多样组合,巩固学生的单一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动作,从而强化篮球专项技能的熟练性和扎实性。不过,增加专项技能的关键是教师要“教会”的环节,不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理念就不能实现。于是,教师要克服传统教学时什么都教,什么都没有学会的问题。教师在落实“教会”技能动作中,要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与实际需求,要经过科学、合理、系统的教学设计,形成一个以此技术为核心的动作技能教学来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三、减少无效组合练习,增加课外勤练时间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提高场地和器材的使用效率,保证足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时间和空间。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不断巩固的提高学习效果。”说实话,体育的基本技能动作不能仅限于课内的四十分钟,还要通过课外的时间进行不断地学练,方能掌握或达到技能的熟练程度。虽然,广大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运用“学练三个一”的要求,但好多的学练组合运用只是为了运用而运用,根本没有与课的内容相关联,甚至出现适得其反。如六年级的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的学练组合:体前砸球反弹(或抛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姿势、原地小步跑+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等,这些动作与学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没有相互关联,起不到学练的帮助作用,是一种无效的组合学练。因此,体育教师在“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下,要充分利用每节体育课的有限时间,做到“精讲多练”,给予更多的学练时间,让学生体验或懂得技能动作组合后的学练方法与操作要求,便捷学生课后的体育家庭作业中进行勤练。为此,科学、紧凑、高效的动作技能学练组合就显得尤其重要。如原地运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行进间运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一人折返跑+原地运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这种有效的学练组合方法实用、便捷,不仅与单一技术关联,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技能动作,符合学生水平的认知程度。只要学生喜欢篮球运动,就会自觉地去课外找时间勤练篮球的技能动作。所以说,有效的组合学练,不仅在课堂学练中得到技能的掌握,还能懂得如何练习动作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课外时间的再次学练,进一步巩固或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确保课程标准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理念下的“勤练”基础条件。

四、减少抽象评价教学,增加学习质量评价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习评价是衡量和落实学业质量与核心素养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学业质量将抽象的核心素养明晰化,为学生学业质量要求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标准,为学情评价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传统的体育课教学评价过分重视甄别和选拔功能,即以成绩来定量评价,造成一些自身素质差的学生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甚至逃避体育课的参与。还有一些教师在汲取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夸张鼓励等抽象方式来激励学生的体育运动欲望,如课堂中常见的“你真棒”、“你真行”等,这些无目的性、无真实的情景教学评价,反而让学生感觉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是虚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以判断课程目标达成度,给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即时、多元的有效反馈,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与教师更有效地教。”因此,在每节体育课中教师应该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设计,特别是学困生更应该有的放矢,精准评价,不然会让学困生失去对体育运动的信心。如耐久跑练习,教师可以采用异质分组,构成四人小组的团队练习,其中就有一名耐久跑弱的学生。在实践练习过程中,由体质好的学生对其进行伴跑、鼓励,共同到达终点。这种团队性的合作评价既有真实的情景教学评价,又有可具体的操作方法,不管是好的还是差的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这种评价是真实的,而且还能为之感动,会获取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体育课中的评价目的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方式,促使教师不断课堂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特别是球类教学,教师要诊断学生学习水平,明确所需要的策略。有的学生在无对抗的环境下技能学练较好,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但一到真实的对抗实践时,就出现害怕的心理反应。此时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诊断出害怕参与对抗的教学策略,营造一些适合学生环境的对抗游戏情景,让学生在可见、可操作的评价条件下适应对抗环境。如球类的组合练习,先让学生由一对一的对抗,再二对一,二对二……直至完整的球类项目比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反馈功能,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自身技能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清晰可执行的任务方向,不断改正与完善动作的熟练程度。

总之,“双减”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提质增效”,也正是“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倡导的学业质量完全相一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于素梅.从一体化谈运动能力现象及其相关问题 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0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