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的思政探索与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的思政探索与建设

李云政

身份证:430626199510138040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在新文科视阈下对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思政进行理论探索与建设研究,既要立足文科与工科的深度融合,还要实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重人文、重原典、重融通、重创新”的有机融合,同时要注意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思政在知识形态、活动形态与组织形态的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思政探索;建设

引言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不断深化及相关教育改革举措陆续出台,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对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展开研究,可引导语言文学课程教师树立“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融人课程”思想,将育人内容融入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形成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相融合的教学设计并加以实施,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德才兼备的语言文学人才目标。

1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也不是一种课程类型,它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拓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依托或借助思想政治理论,在所有非思政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高校所有非思政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开展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即其在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课程思政不仅指在一门非思政课程当中加入一项思想教育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有机地、有效地教育学生,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滞后。

专业就是由课程排列组合而成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以专业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保障。中国语言文学作为文学类的基础学科,其专业中的课程设置较为传统。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课程设置以古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文学概论与基础写作为专业课程主干,选修课也是围绕专业课的进行的。课程设置囿于“专业界限”,加强了文学类专业应用型较弱的原有观念,不主动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教学模式上,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存在明显的知识性倾向,教学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单调的知识讲述与高心理需求的学生之间产生教与学的矛盾。由此可见,中国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都存在因循守旧的问题。

2.2忽视文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学习

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学类的专业似乎不需要科学研究,也不需要建设相关的研究平台,但是文科是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科研究能够切实的解决现实问题。从现在的文学研究中心设置的情况来看,设置数量较少,且建设程度较低。中国语言文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也在逐渐重视的研究中心的建设中体现出来。但是总体来看,中国语言文学的科学研究力度较小,实验中心建设较少。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实践学习方式简单,大多是去文学馆、文化馆以及纪念馆等公共机构进行简单的参观性质的学习,并且由于场馆建设的不确定性,与所学专业也很难契合。部分高校会在专业培养时加入一些实训活动,但是更多的是为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相关实践教学欠缺,使得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脱离现实,在学生应用性培养上有所欠缺。

2.3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毕业生就业是反应高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的就业率像基础教育的升学率一样,成为了高校发展的“指挥棒”。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人力、治理的需要,即毕业生能够成功就业。但是相比于应用型学科,基础型学科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低。就业率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对于高校的专业建设力度与重视程度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就业率作为文学学科的一级学科专业,实用性较弱,就业率普遍较低,且毕业生收入较低。高校在设置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不应只囿于专业目录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杨,要重视应用性培养,不仅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3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思政的具体措施

3.1课程思政建设

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要立足课程建设“主战场”,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在归纳思政案例、教研思政一体、三全育人调研的全方位指导下,探索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等课程的路径,将《中国文学》等核心课程打造成民族高校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以便坚定各民族学生“四个自信”,增进“五个认同”。

3.2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推进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并行,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骨干,加强艺术审美、红色文化、党史国史的教育力度。立足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文化自信、法制意识、人文情怀、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担当精神、合作意识等部分或全部“课程思政”元素,推进编制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3.3理论与实践结合

新文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通识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结合,按照知识、方法、能力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实现学科各门课程的有效链接和逻辑组合,建构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实践性、有序性完备统一的课程体系。

3.4强化民族高校教师的思政引领与技术赋能

课堂教学中融入最新的学科精神、情感、思想和价值选择,持续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新鲜度和思政含金量。结合教材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意义。提高专任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将数字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实现技术赋能,最终推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互联网+教育+思政”是新文科建设中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的重要路径。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高校全面进入在线教育模式。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多数课程利用腾讯课堂和QQ群进行进行授课与互动,以慕课视频、超星讲座为有益补充,积极实现从教师单一主体向师生互动的转型。在课堂中积极融入课程精神、情感、思想与价值选择,调动学生思政思考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提取课程思政的有效信息,最终实现知识学习与思政吸收的双重教学目标。

3.5人才培养

探索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文科、理科、工科的学科壁垒。提升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计算机水平,开展汉语、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英语等语言的语句、段落的实时精准翻译,开展多语言智能处理,协同计算机专业学生完成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实现文科与工科的深度融合。

3.6加强新文科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服务能力

加强“互联网+传统学科”的新文科信息化建设,提高高等教育服务服务区域发展的战略能力。积极利用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研发的藏文“云藏搜索引擎”,将民族高校的服务范围从“三区三州”推广到更广阔的民族地区。

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课程改革工作,学校和教师应当自觉开阔育人视野,群策群力,推动语言文学课程内容与教学环境更新与进步,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看待世界的视角视点、视野,培育兼备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和高度道德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廉串德,石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4(09):122-123.

[2]王巧玲,周彤,谢永宪,姜素兰.“学科思政”的内涵、体系构建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1):43.

[3]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