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创意写作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设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3

浅谈构建创意写作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设想

高旭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  上海大学  文学院

摘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1]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本文试图探讨应对新挑战的过程中,创意写作类课程教师如何在理念上形成共识,从课程性质上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在技术上充分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打造平台,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库。

关键词:创意写作;课程思政;资源库

背景及意义

在“新文科”背景下,各高校积极打破课程壁垒,推进传统写作学科破局,大力发展创意写作课程建设。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语境下,“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创意写作类课程性质上,兼具文学写作与艺术创造两种属性,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行的特质,既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创作技巧提升艺术表达能力,树立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又要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课程目标上,将教书与育人并重,将阅读审美与写作表达并举,集中在三个方面:在知识传授方面,让学生了解创意原理和写作知识与技能;在能力培养方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在素质提升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现状及问题

创意写作学科在国内高校发展建设时间较短,虽然在个别高校已经建立的完善的学科体系,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的学校越来越多,但是还没有完成学科化的建设,创意写作类课程与专业匹配建设仍在进行中。各高校都在自己原有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摸索前行,在课程开设、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规范,创意写作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还处于构想阶段。

有些学校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被边缘化的情况;教师自身也存在不重视课程设计、教学素材开掘不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缺乏创新性、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呈现“一言堂”“独角戏”的状况;教师不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自主性,课堂效率低下,同时,沉闷的课堂无法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推进,思政教学资源开掘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思政元素因更换不及时,无法保持与时代特征一致;思政元素整合力度不够、与现实结合程度不够,效果不好;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不兼容,专业融入度差,出现“两层皮”的情况。

构想及策略

一、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搭建创意写作类课程思政资源库平台

随着科技事业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覆盖了人们的生活日常,成为人与社会沟通的一座桥梁,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高校教师在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借助大数据、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搭建创意写作类课程思政资源库平台,精选和整合相当数量的实用而齐全的教学资源,设计出符合创意写作类课程特点和规律的体系,为教师教学工作提供方便,为学习自主学习提供帮助。数据库平台包括:线上精品课程、在线作品发表、电子教案文件、电子图书、电子教学素材及新媒体资源等。特别要重点开发新媒体资源平台,新媒体的三个优势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开展大有裨益。其一,呈现方式乐于接受,新媒体将其内容呈现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和动画等,这些形式都极大提高了理论学习的趣味性;其二, 载体灵活便捷便于获取,新媒体通常以微信、APP、小程序为载体,随着5G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便捷的承载载体为师生获取资源提供了方便;其三,内容碎片化利于学习,新媒体的数字形式可以将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资源变成碎片化的资源,可以为教师课堂有限时间内准确地辅助教学提供了方便,为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二、挖掘多媒介资源丰富创意写作类课程思政资源库内容

面对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新要求,教师在准备授课内容的时候,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要重视思政元素融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经典作家作品为例讲解古今中外写作理论知识为点,以写作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线,以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体为习作练笔为面,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写作能力提升体系;既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案例和生动活泼的影视故事,提升学生听懂、看懂世界故事的奖赏水平,又可以锻炼学生讲好、写好中国故事的表达能力。多媒介的思政元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可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方便而被重点建设。

在通过挖掘多媒介资源来丰富创意写作类课程思政资源库内容的过程中,要对网络资源进行仔细筛选,尽可能选择契合生活实际、联系时政,又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其中,电影类的素材因其独特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拓展视野。影片是运用声、光、色等多种科技手段进行拍摄的,区别于平面、单调的文本学习,从方式到媒介到体验都让学生喜欢并乐于参与,有助于唤起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在创意写作类课程的教学中,因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非常大,所以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时,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时代特征、学生学情,根据文学艺术创作规律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素材。二要充分考虑不同授课对象和课程课型,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思政元素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文化、历史等角度,丰富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三要在设计创作实践环节,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打造多种形式实践情景拓展创意写作类课程思政资源库路径

路径一: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元素内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构建立体阅读体系,促进学生思维和阅读能力的进步。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多种情景,运用讲授、调研、讨论、汇报等多种形式,营造代入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文情怀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路径二:加强课程成果的展示,在保留现有策划、制作作品集的方式外,还要利用融媒体对教学成果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学习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写作学科的跨专业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并借助信息技术便捷、开放的特点,创设写作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写出更好的文章。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flash等科技小软件,设计一些写作素材视频或直接搜索图片,形象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素材内容。

路径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写作情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师可以设置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写作情境讨论,以获得丰富的写作经验,进而在之后的话题写作中,写出情感饱满、富有内涵的文章,不断提升写作能力。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各种资源,打造不同的实践创作的情景;放眼产业需求,融入社会实践,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情景,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情感也更加丰富,职业环境的模拟,创业氛围的激发,学生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同时,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5]是高校教育教学要回答的时代命题和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培养时代需要的、国家需要的、社会需要的、产业需要的创意内容生产者是创意写作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交出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姜梦佳.新媒体环境谈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J].汉字文化,2022,(02):52-54.

[2]潘纯.“立德树人”融入新时代高校人文通识类课程建设探析——基于华中农业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建设的实践[J]. 汉字文化,2021,(20):30-33.

[3]梅赐琪. 遵循三大规律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模式创新——以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3):99-104.

[4]梁慕灵.创意写作的未来——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课程设计之跨学科发展方向[J]. 写作,2021,41(01):30-34.

[5]王兆璟.新文科建设与教育学的时代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05):31-35.

[6]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05):13-17.

[7]周乐池.新媒体背景下职业教育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探究[J].才智,2019,(22):146.

[8]李承辉,陈荣香.新媒体写作平台在中文专业基础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1):61-63+68.

[9]周海波,王云龙.新媒体时代的文体新变及其意义[J].关东学刊,2018,(04):10-18.

作者信息:高旭,15846008066,961637715@qq.com

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协同项目(220502030305135)、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RWSKCX201918)、黑龙江大学第三届课程思政建设立项

高旭,1980年7月,女,黑龙江大学文学院,150080,讲师,写作教研室主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史、网络小说类型化创作


[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8/t20190815_394663.html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