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理论的新突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6
/ 3

生产力理论的新突破

王晨宸

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前人理论的科学总结,尤其是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生产理论,即资本生产力理论的直接批判和吸收并不断突破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形成马克思生产理论。它不仅赋予生产力更加鲜明的哲学意义,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而且,通过对生产力理论所蕴含的包括生产关系的阶段性、人自身也是生产力、生产力既是历史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是实现社会更替的动力等丰富的唯物史观的探索,为整个唯物史观奠定了科学而坚固的基础,从而使它成为科学的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资本生产力理论;突破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衡量历史发展的科学尺度。马克思、恩格斯曾依据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进行过科学的预测和分析,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还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健全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认真思考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结合于中国国情,反复强调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指出:“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3]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生产力理论。 今天,中国社会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虽然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更开启了走向“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但仍然面临重大发展压力,仍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诉求。 从这一事实看,邓小平同志的生产力理论创新对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为理论前提,对未来的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社会主义革命并未像马克思、恩格斯预见的那样,而是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至于这些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回答。过去,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的简单等同物,忽视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国情方面的差异,使社会主义走入误区。不仅没有对发展生产力给予足够的关注,反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在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追求完美无缺的生产关系上面,为生产关系而变革生产关系、完全脱离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忽视经济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不能摆脱贫困状态。

早在大跃进时期,邓小平就已经开始思考社会主义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他多次指出:“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改革初期,就遇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80 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3]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提出了压倒一切的两条标准,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提高人民收入。1986年9月,他更加明确地强调,“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3]到1992年南巡谈话时,在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区别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这一科学论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本质,突出强调了生产力的地位,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贫穷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邓小平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个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繁,明确强调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增加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可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社会主义赢得对资本主义优势的根本保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成功和失败的历史经验,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同中国现实结合起来的、反映了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是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邓小平把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最基本的标准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结合于中国国情,提出生产力标准问题。最初是从1962年提出的“猫论”开始的。“猫论”认为,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以生产力为标准,就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形式来讲,哪种形式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邓小平用一句四川话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不管黑猫还是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1979年,邓小平更深刻地提出了生产力标准,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3]这里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了衡量一切工作最根本标准的高度,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也就是要发展生产力。1980年,在讲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时,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他强调,“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3]1983年,邓小平又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3]依据邓小平的思想,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应该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的标准。党的十三大再次强调,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以生产力为标准。1992 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也就是说,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科学尺度,主张把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作为衡量和评价一切社会制度和人民的社会活动的根本尺度。而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衡量标准的科学阐述,突破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实质是强调生产力标准。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其核心就是生产力标准。坚持生产力标准,一方面,排除了长期以来姓“资”姓“社”的旧观念的困扰,解放了思想,从生产力角度来评价社会的发展,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全党在思想上是一次大解放。另一方面,坚持发展生产力,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的重点,促进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整个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三、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阐述了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当今世界更是科技革命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能否迅速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赶上世界潮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关系到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的思想,正确分析了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本质论、生产力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集中地体现了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高科技时代的要求,进一步突破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不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导明了方向,而且为世界上其他经济落后的国家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诸多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社会的进步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地转化为现代生产力,成为一种强化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重心的综合国力之争。从当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出发,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3]并一再强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因此,“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这为我们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导明了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明确了科学技术的关键地位。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证实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伟大创新。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伟大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也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其历史贡献不言而喻。 这一理论创新必定会作为重要精神财富激励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

今天,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并践行大力发展生产力、 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总体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等科学思想的指导发展结果。因此,我们应牢记邓小平同志的生产力理论创新,从中汲取有益价值营养,积极应对新时代中国社会面对的种种挑战,重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科学技术的推动力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确保生产力的发展永葆活力。

[1].邓小平关于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论述摘编[J].新湘评论,2021(08):57-58.

[2]邓小平简洁的语言魅力[J]. 刘继兴,火贞.  秘书之友. 2012(04)
[3]邓小平文选[M]. 人民出版社 , 邓小平 著,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