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时事热点  点亮思政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2
/ 2

巧借时事热点  点亮思政课堂

邓沭娟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崇和实验小学  365000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今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学生每天能够多渠道地接收各种媒体带来的信息。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意识到肩负的独特的、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而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课堂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基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近几年来笔者力求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与时俱进,将时代活水引入到课堂,利用时事新闻和热点鲜明的时代特征,及时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关的时事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学时事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逐渐培养了良好道德和高尚人格。

一、课前新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窗口大世界”由于我们山区的小学生的年龄小,接触到的知识面比较窄,单纯只是靠老师家长的一纸言谈,就很难让孩子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学生对道德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教材知识点的学习,更是对课程本身的一个体验过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时事热点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学生依托时事信息自主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时常建议家长合理地安排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如让孩子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关注”等权威性和专业性媒体,目的是想让孩子逐步认识社会,让学生每节课都保持新鲜感,突出思政课的时代感,真正还课堂给学生。

建议课前布置小学生收集时事热点可以从学校、家乡开始,然后逐步拓展到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每堂课前5分钟我都留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搜集的新闻做播报,学生分析、点评,老师适时点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探索精神,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多层次分析问题、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家乡交通的变化》一课前,事先让学生们收集了解家乡——三明交通的重大变化,学生口若悬河地说出了近年来三明从高速公路开通、动车开通、机场的使用,再到“南三龙”的开通、三明南站的建成使用……有图片、有录像、有报道,将教材里简单的图片和文字转化成了鲜明的生活资源,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课堂结合时事,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经常在知识讲解中贯穿时事热点,引发学生思考,唤起他们的认知欲望。课堂让学生“动”起来,思维“跳”起来,课堂“活”起来。

1.利用时事热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如果教师只讲教材内容,小学生较难以理解,还会感觉道德与法治课枯燥无味。我们鼓励教师适当地采用一些时事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通过时事里的现实的事例来反证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我常利用记录片向学生介绍改革开放前,人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弱后,播报精准扶贫时就联系了关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还组织学生聆听“二十大”会议精神,了解到国家采取的“合作共赢”行动,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明显拓宽,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将课本上原本冷冰冰的知识与当下的时事热点融合在一起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通过学习,学生能对比说出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强起来了,并能与世界其他各国友好交流,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自豪感,达到了时事和学科共同育人的目的。

2.利用重大时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把最新时事热点传递给学生,激发其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彰显时事热点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次》前,教师可以运用学生们刚刚经历过的新冠肺炎情做课前铺垫,感受到2020年以来对于全中国的小学生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听课不停学……再从生活中的这个第一次经历进入课堂,再进行其他方面第一次的交流,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不仅懂得挑战对成长的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分辨出在生活中,哪些是可以第一次挑战的事情,哪些是不能挑战的,从而增强自我挑战的积极体验,坚定其勇于挑战的品质。同时结合时事新闻热点以及网络媒体的评论,学生无不深刻体会到中国那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生命至上的强大的力量。接着引用电影《战狼 》片尾一个镜头让全体观众欢呼鼓掌,一本中国护照出现在屏幕上,一行行烫金的大字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来回复他的观点,而后我推荐学生观看热播影视《红海行动》《厉害了,我的国!》,植入学生心中的是那股强烈的爱国之心,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时事热点深入课堂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利用时事热点,课后延伸思政教育

1.训练辩证性思维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间和空间范围,还要有课外实践,课外活动,这是对课堂生命的延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课外也可以有多样的活动形式。如利用时事热点教育的契机,创设条件尽可能将课堂的范围向社会延伸,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网络新世界》这一话题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时事资料,还有一些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诱发犯罪的新闻。课堂中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懂得了必须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否则,就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在现实中的典型性和时效性,课后要求学生自己选一个专题,选择一种形式,或是开展一次主题辩论赛,或是开展拒绝网瘾的行动纠察活动;或是设计宣传手册并展示自己做的宣传资料,然后以评价作小结。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带领学生更深入地关注网络科技,学会运用正确实用的方法抵制诱惑,在理解、感悟和实践中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调动了品德课的活力,也延伸了思政课堂的教育意义。

2.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道理不如故事,天边不如身边。加入生活中时政内容的课堂既能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又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时刻关注时政热点,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从“白色污染”说起》这一课时,可让学生了解塑料制品的“功”与“过”之后,引入“限塑令”和“垃圾分类”。让学生了解到如今,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垃圾分类标准等内容。这样的时政内容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提高环保意识,号召身边的人关注白色污染,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将时政教育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不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课堂通向现实之窗,也激活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时政进课堂这一教学形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上有意思、有意义、有力量的道德与法治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情感充沛、灵动丰富、热爱生活,有道德、懂法律、守规则的公民。实现“灵动而又鲜活”的思政课堂。

【本文系三元区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21年度立项课题“时事融入课堂,助力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YKT-2102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