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走向分众:高职学生网络舆情新趋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3

从大众走向分众:高职学生网络舆情新趋势

王彦易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1415

摘要:分众传播相对于大众传播而言体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社会观。高校学生也是分众格局中的一员,由于他们教育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逐渐成为不同圈子中网络媒体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甚至是生产者。本文从分众的内涵及趋势为切入点,剖析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的成因,并提出分众背景下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的新趋势,即主阵地已向新媒体平台转移以及采用分众的手段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综上,以分众视角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舆情已成为大势所趋。

关键词:分众;高职学生;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提出“分众”(demassification)一词。“分众”是传播学概念,具体是指传播主体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对象传递不同的信息。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日新月异,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沟通和表达方式,这其中也包含了高职学生群体。互联网作为当代高职学生信息传播的交互平台和最佳渠道,容易成为各类舆情滋生的温床,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一、分众的内涵及趋势

分众,是相对于大众传播而言的,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的个人的集合体,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分众的核心内容是:第一,社会具有多样性的结构,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第二,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第三,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第四,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体会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综上所述,分众理念背后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社会观。

相较于与传统的传播媒体,当今网络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巨大的技术优势,它们能为用户提供海量搜索以及定制推送等功能,充分满足了公众在使用网络技术过程中的各种需求。新媒体平台代表如微博、微信、抖音等,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传统单一渠道信息传播的束缚和限制已被打破,任何一名公众都是信息的发布终端。当信息发展进入5G时代时,公众的自我表达在新媒体的发展下不断被加速催化,交互性、非线性、即时性的特点已呈现,个性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倾向已凸显。

分众,不仅满足公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也引发了网络舆论传播的新变革。面对越来越多信息爆炸而产生的信息碎片,公众不得不在其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又因个人的兴趣爱好、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动机需要、情绪情感等不同而聚集于不同的话题、文本和关系中,于是就有了分众舆情的可能。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及网络舆情成因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多样,包含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中高职贯通学生等考生。学生管理难度较大,容易形成网络舆情。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仍有待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尽管教育部诸多文件曾多次指出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但技能应用仍然占据了教育教学的主流,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可堪忧虑。在学业上,高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也有待加强,避免在课程之外沉沦于网络或受到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诱导。

(二)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情成因

北京师范大学的冯刚和黄渊林(2021)在深入考察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在大学生中的成因和表征后提出:“信息茧房”加剧大学生个体信息失衡现象,助推大学生群体舆情环境同质化;大学生群体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容易被网络意见领袖操控舆论导向;在“沉默螺旋”效应下,大学生群体的真实意见有时难以完整表达。

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因其独特的年龄、身份、学识和心理等特征,在受到某一突发事件发生时,尤其是涉及学生群里的切身利益时,容易对学生群里产生强烈刺激,促进学生发表看法、观点、意见与态度。随着引起更多学生网民的反应,继而酝酿成网络舆情。

三、从大众走向分众:高职学生网络舆情新趋势

高校网络舆情,相对于社会网络舆情而言,是指主要参与主体为大学生网民,他们与高校的人、事、物、制度、文化等密切相关的网络舆情动态(崔海英,2018)[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学生也是分众格局中的一员,由于他们教育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逐渐成为不同圈子中网络媒体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甚至是生产者。因而,基于新的分众趋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已成为大势所趋[2]。

(一)新媒体:分众背景下高职学生网络舆情主阵地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2年2月25日在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其中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达到21.7%。新媒体时代下基于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媒介的转变和升级,大部分学生都是借助新媒体渠道关心社会热点。据2021年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对随机抽样的1868名在校学生展开的调研显示,100%的学生选择在新媒体渠道上关心各类问题。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令大学生走上信息传播的舞台,并且冲破了传统语境下的信息受众关系,让学生能通过网络展示自我并传递信息[3]。

分众化传播的核心恰巧满足了学生对于信息个性化的追求。随着新型网络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发展,新媒体在分众舆情环境中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如果说网络是学校扩大影响力、提升形象和声誉的重要渠道,那么新媒体是以其优越的交互性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吸引了许多学生加入网络互动中来。在信息社会中,传统新闻媒体支配着分众舆论的发生,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由此诞生的具有互动性和匿名性的信息传播,使得社区论坛、论坛和个人网站有可能成为分众舆论的发源地[4]。以微博为例,微博由于避免了传统的“你传我收”单向传播模式,具有更加碎片化、传播便捷化的特点,优于其他网络媒体,成为引导分众舆论的新阵地。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延伸的背景下,传播渠道更加趋向多元化,尤其是一些类似抖音、今日头条等媒体渠道的发展,也给分众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而从目前来看,在分众化传播的影响下,网络舆论场的主阵地变得错综复杂。2011年之前,网络舆论场以网络论坛为主;2011年到2013年,网络舆论场以微博为主 ;2013年至2016年,微博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微信的影响力在急剧上升;2016年以后,短视频平台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占据了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短视频内容的可视化、碎片化与个性化成为学生青睐的主要原因。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利用大数据以及算法推荐等信息技术了解大学生的浏览习惯、挖掘大学生的信息需求、精准把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推送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摒除其他内容,主动为大学生构造了一个充满相似信息,垂直的、分众式的、同质化的网络环境。这些分众群体在社会热点的冲击下极易朝着群体极化的方向发展,这给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5]。

(二)新路径:分众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据2021年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对随机抽样的1868名在校学生开展的调研结果显示,57.2%的学生经常讨论政治话题。学生在新媒体上关注度排名前四的话题类别依次是: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国内外重大时事要闻、文体娱乐资讯、学习交流。当问及信息可信度时,78%的学生认为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可信度有待甄别,89.6%的学生更愿意相信官方说明。从调研结果上来看,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心系时代和社会发展。在面对海量化和多元化的网络信息风险时,大部分学生仍对官方信息有较高的信赖度,这无疑进一步开辟了高校舆情管理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也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景信心倍增。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分众化选择,就是要通过分析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选择和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

第一,要识别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分众学生对象。高职学生生源差距大,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如不同生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动机需要、情绪情感等进行研判归类。有学者提出,教育对象的数据采集要求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教育对象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方面的言论和行为信息,采集方式应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如既通过调查问卷和用户访谈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又通过客户端或者服务器终端收集教育对象对某种网站和网页的停留时间来把握其思想动态,从而为后期研判提供有力依据,继而分析不同对象的思想表征与成因[7]。

第二,要选择契合分众学生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在了解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后,要设计整合个性化、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丰富的教育载体和素材,通过多种途径积极给予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开设云端青年大学习、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专家讲座等,必须让线下与云端、显性与隐性教育同频共振, 让第二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云端无时无刻也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积极主动开辟新媒体阵地,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入驻学校官方账号,积极发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增强思想教育的时效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遣队” 。

四、结语

在分众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秉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初心。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不墨守成规的特殊成长时期,容易受到舆情影响,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加强的时代,作为分众格局中的一员,容易因圈层聚集而产生网络舆情,给学校管理带来新的挑战。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实施思政政治教育的分众学生对象,另一方面要选择契合分众学生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好维护高职院校的稳定工作。

参考文献:

[1]崔海英.高校学生网络华语与网络舆情引导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2]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扬.5G时代分众化传播的形成及舆论引导[J].人民论坛,2020(22):118-119.

[4]李雅乐,邱景.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26):57-60.

[5]王威峰,金玲.大数据时代分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审视[J/OL].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2023-02-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0.c.20220922.1849.012.html.

[6]谢叶环.网络空间法治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的舆论管理的问题与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9):47-49.

[7]姚蓉,熊姿,尹格.基于网络舆情引导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C]//2022电脑校园网络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282-28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教育科研资助项目“从大众走向分众:学生工作视域下高职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cjky2021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彦易(1989—),女,上海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