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教育从诵读经典开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根的教育从诵读经典开始

高娜

岚山实验中学 276807

每次考试后,网上作文阅卷,都会让一线老师无奈叹气乃至崩溃。因为每次所批阅的学生文章,除极个别优秀的作文外,太多作文如同白开水,甚至不堪入目,结构紊乱,跑题万里,字迹潦草,错别字的一大片一大片全是的。在孩子的作文世界里,没有所谓的“作品”,而只是汉字的堆砌而已。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连一篇较不错的文章都写不出来了呢?作文可是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无论中考或是高考,其重要性非同一般。每位语文老师下的功夫都不少,但为什么不出成绩?

作文是写话,但孩子哪里有话可说,肚里没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是需要技巧,但更需要的写作文时所需的大量“储存品”来厚积薄发,储存之物从何而来?我以为当是从我们的传统经典书籍中来。

六年前,我正式开启诵学习经典推广经典之路,期间大量诵读并学习了国学经典数部——《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在经典的海洋中,我彻底颠覆了过去自己多年来的一些理念,感觉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教学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问题的解决,与以往不同。工作效率提高,家庭和谐孩子懂事,教学中我的下水文常常引经据典,让学生耳目一新。同时许多新颖的东西让我充盈。而我崭新思想的新世界的源泉,就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留下的“旧”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带来的!

滋养了我们千年来无数优秀祖先的文化,因近代历史的各种原因,我们几乎无缘甚至有意放弃窥见其全容和真容。

当下,我们正处在社会的快速转型期发展期,思想、信仰、道德出现严重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成人世界功利、浮躁、短视等难以一时改变;未成年人世界里继续充斥网络,非垃圾文化和低俗文化等不良信息,让未成年人处于一个高度污染的成长环境。

这样的社会环境,负能量的东西对孩子的坏影响无孔不入,无时不在。熏陶着孩子,于是思想就发生严重偏颇。离家出走、打架斗殴、早恋自杀等现象比比皆是。想一个连生命都不够重视,三观都不难正的孩子如何写出有正能量的正儿八经的文章?我们在孩子的文章中,更多看到的是发大财、做明星、做网红、做倒爷等价值观扭曲的内容,面对这些让人瞠目结舌的文章,怎么办?

我们当然不能一味抱怨,也不能寄希望于社会环境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必须用耐心爱心智慧,在相对来说比较干净的学校环境中,为孩子尽可能撑起一片相对纯洁的天空!

如今孩子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过度满足,因此更大需求是精神方面,一个精神富足的人不会沉迷于物欲。就孩子的心灵阵地而言,正确东西如果不去占领,让乌七八糟的东西乘虚而入,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

要想让田地里不长杂草,就要及时种上庄稼。同样的道理,要让孩子的灵魂无纷扰,无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培养他的美德,一个人只要拥有了感恩,宽容,谦虚,诚信,自律等美德,就会变得崇高。崇高和低俗是水火不相容的,高尚的东西先入为主了,消极的,阴暗的东西自然会远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和变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永远都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危险,所以,我们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教育者要始终保持危机感和不断的学习沟通,才能够帮助孩子随时发现危险并引导他们避开危险。

那如何避开这些危险呢?

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到中国去找孔孟学说。”1988年,多位诺贝尔讲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了一个共同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界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我们中国的经典是千百年来历经大浪淘沙,闪烁着亘古智慧光芒的著作,人类的精神是依靠伟大的经典来延续的,以经典为师,与圣贤交友。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经典,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
   经典文化若早学习,便可早日占领孩子的精神之地,便可早受益;古圣先贤的教诲滋润孩子的心田,教会孩子做人,让孩子有了行为规范,有了人生目标;明理懂事,学习优异,这就是国学经典教育的魅力。学习《孝经》,感恩父母,敬畏生命;学习《老子》,明道修德,胸有智谋;学习《诗经》,提炼生活,升华生命的质量;学习《易经》,让孩子学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经典书籍是文言文内容,孩子看不懂怎么办?其实,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需要去理解古文,而进行“素读”即可。

什么叫“素读”呢?就是不思不议地来读。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其著作《超右脑照相记忆法》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在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这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民族用这种方法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奖获得者,他们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他说:“1991年3月1日,我在一次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先生.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

他回答:“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

大力倡导素读的陈琴老师,也分享过很多素读杰出代表——钱穆老师9岁就能够熟背“三国”,除把“四书”全部"消化掉外,还背熟了《朱子章句集》等;更令人不敢想象的是,他后来还能背《史记》——大师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

“素读”能使孩子增强记忆力,变得聪明,是有科学依据的!如今这种脑子变聪明的法子却被中国人自己遗弃了,学校不再要求强记,这真是丢西瓜的行为。

现在还有谁能像茅盾一样可以把《红楼梦》倒背如流;《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中也曾有描述鲁迅在幼小时期就背下了《鉴的》情景;倘若不是有确凿的文字记载,我们谁能相信辜鸿铭先生竟然把37部《莎士比亚》戏剧全部背诵下来?而杨振宁在初入中学时背诵过整本《孟子》……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继承老师是中国经典文化坚定的推行者,他曾说过——只要你大量诵读我们中国的经典书籍,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你就会深深爱上这个国家和民族,爱上脚下这片土地。

而我们多少读书的孩子忘记了读书的初心。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弊端是太重技能轻思想!所以,纵使我们懂得太多的关于作文的技巧,又怎会有精彩的文章出现?

诵读经典出身的孩子,满腹经纶思想深刻,有时代使命感,这些孩子写出来的文章熠熠生辉。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及时给补上我们曾经缺失的这一堂经典文化教育课,那该多好。

我们开展经典教育不是只读一二本,而是要有系统性,学习完成全部的四书五经,及其蒙学经典。在孩子幼年通过素读的方法,让读经典书籍如同吃饭一样,让这些经典先在孩子心里扎根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学识和理解能力随之提高,沉积在心里的格言警句,终会不时的在他的脑子里冒出来,结合生活和学到的知识,给他不同的感悟和启迪,激励和鼓励孩子的同时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一个孩子一旦被崇高的信念激励着的时候,其产生的力量将是巨大的,谁也阻挡不了他前进追求理想的步伐,无论做什么事必将义无反顾。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会一直滋养他的精神世界。和牛反刍一样,现在吃的是草,但不久的未来以至孩子的一生,转化为哺育孩子健康成长的高品质奶!并且绝对的纯粹,不含三聚氰胺和添加剂的!

对孩子进行有系统的诵读经典,夯实孩子的精神基础,这是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