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高中诗歌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杨慧兰

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

摘要: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意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顺应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诗歌教学;传统文化;契合

引言

2021年1月初,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文件,文件中明确将“中华传统美德”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主题之一,并且指出“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引导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中华精神。”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兴趣不足

学生对待古诗词学习,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部分教师是领读之后再要求学生背诵,还有的是直接让学生自己看,然后再让学生背诵。这样上课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兴趣不足。古诗词本身是优美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二)古诗词不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的心情抒怀,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平时生活中可以用到它们的地方很少,所以学生背诵后也容易忘记。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社会、学生、家庭共同努力,一起营造古诗词学习氛围。

二、高中诗歌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一)深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古诗词中了解传统文化

诗词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够有效实现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链接。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词非常丰富,表现了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仕途不顺的豪情壮志,也传达了异乡游子的感慨万千。在诗词学习中,学生能够快速了解传统文化,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感受不同朝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对此,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诗词教学这一模块的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纳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游览中国古代的千山万水,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词作者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作者巧妙的语言表达来领悟与成长。例如,教学《琵琶行》这一首诗时,诗人白居易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以及她不幸经历的讲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遭遇的愤懑。对此,教师首先可以将贯穿全文的“琵琶”作为传统文化教学的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琵琶这种乐器的前世今生,巩固学生对琵琶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将琵琶的起源制作成电子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尤其是琵琶外表形状的演变过程。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乐器是怎样慢慢改进,最终形成现在的外形的。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一些知名的琵琶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这种乐器弹奏出来的曲调,既有婉转哀怨的,也有威风凛凛的,还有悠扬轻快的,从而带给学生丰富的感受,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琵琶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乐器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二)在情境中理解古诗中的传统美德

古诗创作距今久远,无论是字词的使用还是典故、韵律等的运用与现代文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要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继续了解与学习古诗中的中华传统美德并非易事。情境教学法能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节或氛围中,从而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对古诗中传统美德的学习与认同。创设情境首先要了解情境,即教师需引导学生还原创作背景与作者心境。以《短歌行》为例,它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吟诵的,此时社会动荡,曹操心忧天下,渴盼统一。其次,创设情境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与工具。例如,可以借助影视作品中演员的情感表达、背景音乐的情感变化还原诗人创作此诗时的环境及心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部分与《短歌行》的教学内容就十分贴合,可以作为直观的教学素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代入诗人视角朗诵诗歌,朗诵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聆听名家范读,学生逐渐走进诗人世界,随后为学生提供配乐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的渴望,引起学生对诗人心理状态的共鸣,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积极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优化

首先,以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为支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境对于高中生的影响力是相当深刻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联性。外界的环境越积极、对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就会越为明显。为此,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感同身受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古典要素、对诗歌魅力有更为透彻的了解。在人教版的高中教材当中,很多素材都是可以和良好的环境相互融合的。举例来说,在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实施如下的基本策略:先让学生去品读诗歌当中富有韵律的词语,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实际去感受那种凄凉、悲冷的环境氛围。在此词当中描述了李清照背井离乡的艰难和苦难。重叠词句的用法就应用了一种层层递进的氛围营造模式,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动容之情,同时也可以让作者的悲伤环境萦绕己身,完全沉醉到诗歌的环境当中去,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诗歌的文化要义。其次,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支撑,让学习活动变得更为灵动多彩。将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诗歌教学活动和传统文化要素高度融合,让教学的方式更灵活,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关键举措。举例来说,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情境创设的活动,或者是组织“古诗词点评赛”,让学生在相对开放的环境当中,针对古诗词抒发自己的想法,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教学方式是对学生“主人翁”学习地位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诗歌内涵的深度延伸。

结束语

总之,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有效载体。教师可在古诗词对比分析、诗句赏析等环节,也可以在知识点和情感分析等环节,渗透民俗文化与诗人精神品质等内容,全方位发展学生的人文修养。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等环节,能够确保文化教育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吴瑕.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作文,2022(16):46—47.

[2]周淑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课外语文,2021(28):49—51.

[3]王玉芬.对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