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治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2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治观察

刘元志

东莞市长安医院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 523000

摘要: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于老年人群,此病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且具有不典型的临床症状。因此,有必要对此病进行临床诊治观察,从而降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治

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属于冠心病重要表现之一。此病高发人群是老年人群,有发病紧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特征。临床指出,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初期,发生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猝死概率很高,约有40%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后15分钟内死亡,猝死的最重要因素是严重实性心律失常。所以,积极有效救治急性老年心肌梗塞患者且配合有效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1 治疗原则

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而言,必须严格遵守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救治原则。其中前提是早发现。护理人员巡视病房时,做到对患者病情的充分了解,全面而细致的对病情进行观察,这样才能尽早发现病情。针对住院患者,尤其具有冠心病病史或疑似冠心病者,一旦有头晕、乏力、胸闷等出现时,一定要考虑心肌梗塞可能,如有必要,开展相应检查,以第一时间精准诊断,尽早抢救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 临床诊治观察
2.1 疼痛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具有不典型的临床症状,突出表现在无痛方面。国外资料显示,超过65岁的无痛性占比达到20%-60%。人们容易忽视无痛急性心肌梗塞,错过抢救时机,个别患者疼痛性质与部位缺少典型性,主诉恶心、上腹痛、呕吐。探讨原因,心肌病变刺激反射导致迷走神经对胃肠施加作用。一些患者出现头颈部症状:咽喉痛、面颊痛、牙痛等,大大增加老年急性心肌梗塞误诊率、漏诊率。所以,临床上在诊治老年人突发呕吐、腹痛时,必须与其年龄和病史结合,警惕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可能,第一时间开展心电图检查、测定血清酶。如患者已确诊急性心肌梗塞,需紧急送进监护病房,动态化监测心电,关注心电图改变与全身情况[1]。  

2.2 并发症观察
2.2.1 心源性休克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会累及多支冠状动脉,大范围波及心肌,削弱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射血分数,引发心源性休克。所以,发病7天内,不仅要做好心电图与血压监测,还要对患者的呼吸、意识、尿量、末梢血运行状况进行观察,争取早发现休克预兆,做好处理。
2.2.2 心律失常
    这是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常见并发症,以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室性早搏居多,室颤是引发老年猝死的关键因素。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后,24小时内会伴随心律失常,同样会引发死亡,由此看来,病发第一天是心电监护重要时期。护理人员应对心率变化进行动态化观察,同时,准确区分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图形,考虑室性早搏具有较高发生率、较大危险,护理人员应给予高度重视,如果发生,第一时间告知医师,做好利多卡因注射工作,准备好抢救药物和各种复苏设备,时刻准备抢救。
2.2.3 心力衰竭
    多发生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初期几天内,主要是左心衰竭,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心悸等,护理人员应对患者面色、血压、咳嗽等进行观察。对输液速度进行调控,避免患者体内进入过多过快的液体,增大心脏负担,如有心衰发生,马上报告医生,第一时间做好抗心衰处置。

2.2.4 用药观察

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常用方法,一般混合60万U尿激酶和10ml生理盐水后注射,混合8mg肝素钠与5ml10%葡萄糖后注射,用药后,护理人员对其效果进行观察,重点查看有无过敏和出血发生,如果出血,应上报医生,对肝素用量进行调节。

3 护理
3.1 密切监护
    在诊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方面,考虑症状不典型,主要依托心电图与血清酶学检查。然若与肺气肿、再梗塞等疾病合并,则心电图改变有不典型性,单独观察发病时心电图误诊率高,应对比以前心电图。同时对患者心率、血压、呼吸、心电图等进行动态化监测,测定血流动力学,认真记录,如有异常,第一时间处置。针对无痛性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好的观察手段是持续动态化监测。这样才能为及时有效治疗与护理提供帮助。
3.2 有效吸氧
    此项措施可对心肌缺氧状态进行改善。老年患者肺组织弹性较差,呼吸功能变弱,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所以,应当注重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有效氧浓度。以鼻塞法为主,每分钟4-6升的流量,维持动脉氧分压与饱和度在正常标准。吸入氧气对减轻疼痛,缓解呼吸困难十分有利,同时对组织缺氧状态与心肌供氧情况进行改善,减少再灌注损伤,若联用扩冠药物,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3.3 构建静脉通道,查看不良反应

通常需构建两条静脉通道,用于抢救药品输入和生理需要量维持。同时对输液速度、药物浓度进行控制。考虑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药物大多具有副作用,且老年患者用药具有独特性,必须对其剂量与浓度进行精准把控,防止药量过小不能发挥作用,药量过大引发不良反应。以硝酸甘油为例,能够降低血压或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因此,用药过程中需对病情进行严密观察,特别是心率、血压

[2]
3.4 镇静止痛
    焦虑、紧张、急躁是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主要表现,再受到疼痛干扰,进而改变身体内环境:肾上腺交感神经反应,具体是增多心肌耗氧量,加快心率,逐渐恶化冠状动脉血流供应,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导致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所以,一边解除患者焦虑情绪,一边给予镇痛止痛剂。如,混合10mg吗啡与10ml生理盐水,推注3-4分钟,可促进效果的提升,这是由于有效的镇静止痛剂密切关联疾病转归。

3.5 绝对卧床休息

老年人生理特征决定其必须绝对卧床休息至少14天,同时对探试情况进行限制。这是因为绝对卧床休息能够使心脏负担不断减轻,提高心肌愈合速度。后续以病情状况为依据,允许适当下床活动,渐进增加活动量。卧床过程中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3.6 再发性的预防
    急性心肌梗塞诱因很多:感染、饮食、便秘、情绪波动等,所以,对于老年人而言,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维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防止心理波动过大;预防便秘,这是由于便秘会突然用力,增大负压,增加心脏负担,如果老年人便秘,应当使用缓泻剂,维持通畅的大便;科学饮食,坚持清淡饮食,少量多餐,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加强体育锻炼,主要目标是强健身体。除此之外,如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突然腹痛、牙痛、颈痛、上肢痛等,伴随胸闷、气短、难以呼吸,还要警惕急性心肌梗塞再次发生。

5 小结

综上所述,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治观察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能做到提早发现、诊断和治疗,保证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宋玉新,谭峥,崔川,李莉,揣新秀,夏明哲,李梦媛.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21,38(S1):71.
[2]文翔玲,周源源.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治疗的护理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46):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