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视阈下城市交通节点及其空间综合效益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建筑学视阈下城市交通节点及其空间综合效益研究综述

朱琳,王伟桥

中国启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18

摘要: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等问题可见,城市发展急需从粗放型“增量”建设阶段向以实现安全保障、社会公平、文化繁荣、民生和谐等更高福祉为目标的精细化“增效”更新阶段转化。因此,在明确“综合效益”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范式导向之一的基础上,以城市交通节点这类极具增效价值的关键地段为对象,通过深度剖析国内外相关研究,阐明城市交通节点及其空间综合效益在建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价值,总结学科研究集中专注的空间发展机理(交通节点空间增效发展)及空间评价优化(交通节点空间综合效益系统评价与设计优化)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可在城市公共交通与立体空间一体化发展这类多学科问题的探索中,为建筑学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指明重心并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学视阈下城市交通节点空间综合效益研究综述

引言

节点作为描述空间的词汇用于城市研究,是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建筑学家凯文·林奇作为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提出的。自此,人们对节点的理解,随着研究范畴与视角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作为城市核心空间的城市节点,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尤其,在当前我国建设背景下,城市节点面临的现状建设问题日益凸显,然而,对城市节点的系统化研究又极其匮乏的现状条件下,迫使我们有必要展开对城市节点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此,从城市节点的概念梳理和空间范畴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解决城市中城市节点的相关问题提供参数。节点作为描述空间的词汇用于城市研究,是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建筑学家凯文·林奇作为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提出的。自此,人们对节点的理解,随着研究范畴与视角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作为城市核心空间的城市节点,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尤其,在当前我国建设背景下,城市节点面临的现状建设问题日益凸显,然而,对城市节点的系统化研究又极其匮乏的现状条件下,迫使我们有必要展开对城市节点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此,从城市节点的概念梳理和空间范畴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解决城市中城市节点的相关问题提供参数。

1城市交通管理研究的发展契机

现阶段,我国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统筹不协调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呈现“勤而不通”和“通而不勤”。比如,北京十三陵景区站的建设与其周边地区的开发割裂,周边其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不足,交通驳接不便;只有一条轨道线路联通广州的副中心南沙于其中心城;河北北三县与北京之间日均通勤就近30万人次,但因缺乏轨道交通联系,跨界贯通道路数量不足,平均进京通勤时间超过100分钟。再如,南京至高淳、武汉至咸宁等城市对开通城际铁路,但由于沿线综合开发没有跟上、异地通勤就业需求脱节,日均客流量不足1万人,造成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浪费。因此,缓解我国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对交通的“源头”作用,实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空间一般均衡视角下的城市交通管理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土地的再开发政策等对城市交通系统而言意味着交通出行需求的变化,也会带来出行方式结构的重塑。交通是城市更新与建设的动脉与支撑,然而交通系统重塑的空间有限,交通问题的改善不能仅着眼于交通系统本身,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交通设施的供给来实现。需要结合土地利用的有序更新,探究更加科学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精细化的交通管理策略,以促进城市(群)交通系统的供需动态平衡。(2)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规划同属专项规划,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的体系下,需要注重城市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的动态反馈机制,同时兼顾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收益,探索出一套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一体化的互动规划方法。(3)城市交通向数智化发展,新交通技术(如车联网、高铁、自动驾驶、新基建等)和新出行模式(共享、MaaS等)引发道路空间重构,改变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出行活动以及居住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如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通过改变出行成本诱发城市居民的郊区化,也可释放中心区停车用地带来再开发的机会。因此,新技术和新模式催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运营管理以及治理模式的创新。

2建筑学视阈下城市交通节点及其空间综合效益研究综述

2.1交通精细化设计

目前国内对交通精细化设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精细化交通规划设计体系的研究。将多项小措施小方法积累整合成一个大的思维方式的人为精细化交通设计是落实交通目标的重要手段。精细化交通设计总体设计是在法定规划方面为实现上层规划预留条件;详细设计方面是在上层规划预留条件下,对道路或节点进行详细设计,指导施工图设计。(2) 精细化设计单个路口行车流向。通过交叉口优化设计、路段开口管理、交通管理等精细化设计手段对城市道路进行改善,提高运行效率。(3) 对精细化交通设计方案的评估。建立一套交通模型并根据精细化交通设计宏观和微观量化评价指标,以进行精细化交通设计的交通影响评价和改进。综上研究可以看出,现阶段在精细化交通设计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路权划分、进口道展宽、车道宽度设置、方案评估等方面,缺少通过平面立交工程改造方法来改善道路节点的研究和实践。基于此,本文以沈阳市浑南大道转盘改造为例,研究基于精细化设计理念的平面立交工程改造方法在道路节点改善中的应用实践,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2.2关联式研究趋势

一是节点效益增值与关联问题的研究。例如,有关交通节点效益潜能与安全风险的关联问题已开始得到关注,一些研究更将交通设施及其空间的安全性评估作为衡量其运作成本和收益的一部分。建筑学领域正积极推进高质量生产生活需求与空间系统承载能力之间的制衡和互促,通过公共空间安全评估、预警、设计、管理等研究,以寻得交通节点效益激增与安全保障的平衡。二是节点效益增值与关联要素的研究。其中,空间关联影响要素即是建筑学科研究范畴的重点,基于长期的TOD效益及其影响要素的实证研究,总结空间环境指标对TOD效益指标的一般性影响规律也已初步完成,未来进一步科学分析城市交通节点综合效益的系统构成,确立其所包含的交通、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效益子项的内在联系、评价标准及空间影响要素,厘清各空间指标与效益标准的基本影响关系,形成“效益—空间”关联模型,可为在交通节点设计、建设过程中进一步评估其空间价值及增效潜力提供支持。

结语

TOD模式是现代城市交通建设中的主要形式手段之一,有效对该模式进行应用,可加强对道路周边空间的应用,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提升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同时,还可构建出综合性的城市道路交通节点,使道路及其周边住宅区有效构成一个整体,方便周边居民出行。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8—2027):中速平台与高质量发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隋洪鑫,王江浩,刘银喜,等.轨道交通站域的城市空间演替轨迹与更新模式判定——多例比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启示[J].遥感技术与应用,2020,35(2):3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