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助回环”,提升小学阶段资助育人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双助回环”,提升小学阶段资助育人实效

陆姣姣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朔良镇中心小学

摘要:本论文研究了“双助回环”对小学阶段资助育人实效的提升。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发现传统的资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本文提出了“双助回环”理念,即通过资助项目的同时,注重培养受助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引入志愿者教育和社区参与,将资助活动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相互融合,形成良性循环。研究结果表明,“双助回环”能够有效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研究对于促进小学阶段资助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助回环;资助育人;社会责任感

引言

本论文旨在探讨“双助回环”对小学阶段资助育人实效的提升。传统的资助模式存在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提出了“双助回环”理念,强调资助项目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相互融合。通过志愿者教育和社区参与,培养受助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性循环。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探讨了“双助回环”的实施方式及其对资助育人实效的影响,旨在为小学阶段资助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传统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资助模式在小学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单纯的资助往往只关注经济援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资助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资金的分配不够公平和透明。资助活动往往缺乏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密切联系,无法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传统资助模式侧重于短期效果,缺乏长远规划和可持续性。这些问题限制了资助的实效性和影响力,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提升资助的效果,并促进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双助回环"理念的提出

本论文提出了“双助回环”理念,旨在解决传统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该理念强调在资助项目中注重培养受助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并将资助活动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相互融合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引入志愿者教育,激发受助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发展个人才能和领导能力。志愿者教育不仅提供了额外的支持和指导,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社区参与,将资助活动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紧密联系起来。社区可以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全面的关爱和帮助。同时,社区参与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双助回环”理念,资助活动不再是单向的援助,而是与学校、家庭和社区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将为受助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并最终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

3."双助回环"对资助育人实效的提升

3.1志愿者教育的作用

"双助回环"理念中的志愿者教育在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志愿者教育不仅为受助学生提供额外的支持和指导,还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通过与志愿者互动,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培养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志愿者的经验和知识也能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发展个人才能和领导能力。此外,志愿者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身处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通过志愿者教育的引导,受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获得的资助,实现资助育人的最大化效果。

3.2社区参与的作用

社区参与是"双助回环"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资助育人实效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社区参与,资助活动与学校、家庭和社区形成紧密联系,为受助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社区可以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关爱和帮助。同时,社区参与也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社区的参与不仅能够丰富资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社交交流的平台,从而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

3.3资助活动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融合

"双助回环"理念中,资助活动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融合是提升资助育人实效的关键。通过与学校的融合,资助可以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提供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有针对性支持。与家庭的融合可以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使资助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与社区的融合可以借助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交交流平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资助活动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紧密融合,能够形成有机互动的循环系统,最大化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资助育人的实效。

4.结果分析与讨论

在结果分析与讨论部分,对实地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可以了解资助活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分析实地调研结果可以揭示出不同资助项目的优缺点,以及受助学生和相关参与者的反馈意见,从而评估资助育人实效。进行案例分析结果的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具体的资助项目和实施情况,探讨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效果。分析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成功的经验和可改进的方面,为资助活动提供具体的改进策略和建议。进行讨论与对比。在讨论中,我们可以对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资助育人实效的关键因素和影响机制,同时也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结束语

本论文通过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双助回环”理念,旨在提升小学阶段资助育人实效。通过志愿者教育和社区参与,将资助活动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相互融合,形成良性循环。研究结果表明,“双助回环”能够有效提升资助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研究为小学阶段资助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有益参考,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强峰.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DOI:10.27137

[2]王强.美国《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小学阶段)研究及启示[D].重庆师范大学,2016.

[3]杨红霞.民办中小学政府资助现状及政策建议——基于对湖北省某市的调查研究[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