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说教学策略--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说教学策略--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为例

陈洁

苏州市吴江区莘塔中学  江苏 苏州 215213

摘要: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小说体裁类作品是对生活广阔性、深刻性的反映与揭露,小说高效阅读对于初中学生语言知识与能力、审美鉴赏与情感、语文思维与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多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为例,重点探讨了指向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小说高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小说;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策略

引言:《植树的牧羊人》被收录在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题聚焦人文关怀,教学目的在于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使初中学生在学习与阅读本单元课文后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进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常规小说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往往是先从文章中直接提取关键词,引导学生依据细节描写来体会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传统的小说教学思路并不能促进学生对本单元人文主题的理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能够尝试全新的教学思路。

一、课前引导:启发自主意识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涵盖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内的综合概念,而高效的课前引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就是启发其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其逻辑思维与知识整合能力的过程。小说是一个由时间、人物、事件三要素组合而成的艺术样式,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品格特征以及小说本身蕴含的思想内涵、主旨情感都与小说情节的发展演变分不开联系,这也就意味着,厘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三要素将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情感奠定坚实基础。而在课前引导环节,使学生们分析和把握故事情节和发展线索,也是学生们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的重要时机。

小说的发展线索具有多样性,可以围绕时间、人物、地点、“我”在特定时期的情感演变过程等进行,也可能涉及明、暗两条线索,对于《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而言,主要围绕牧羊人植树这一事件展开,所以,在课前引导环节,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课前预习单,要求学生们围绕“牧羊人植树”的核心事件进行小说的自主预习和课前预读,并完成思维导图的设计,以此来锻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知识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有的学生以时间为二级标题,分别建构了“我”在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时牧羊人情况和高原情况的知识结构导图,从而对小说内容和故事逻辑有了深刻认识;有的学生以整体视角对整篇小说进行了导图梳理,即以文学常识、课文结构、主旨内涵为二级标题,而后对二级标题进行拆解细化(如主旨内涵可以以事情经过、赞美情感和人生哲理为三级标题等),这样以来,学生就可以对小说的作者、内容、思想、感悟进行整体把握,从而有效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语文知识素养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课中导学:升华思维品质

课中导学是小说教学的主干,是学生思维发散性有效发挥、语言表达能力有效锻炼、思维情感进一步升华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导方法:

首先,融入信息化情境,即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我国戈壁荒山蜕变为而今树木葱郁的纪录片,通过给学生们带来视听刺激来启发学生们思考这种蜕变的原因,启发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生态观。在此基础之上导入小说内容,学生们就会获得阅读与学习兴趣的激活;

其次,设置探究性问题,即围绕小说文本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所养成的语文思维来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情感的把握。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呈现不同版本的《植树的牧羊人》小说文本,而后向学生们提出探究问题——部编教材中并没有出现“我”第一次留宿牧羊人家中所了解到的本地过去的情况,如气候恶劣、互相争吵,每个人只顾自己,不关心别人,都想逃离这个地方,自杀和精神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等,这种区别于其他版本的内容删减是否有必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学生们会懂得环境与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塑造、主题刻画、情感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应用功力。

三、课后延展:拓宽文化宽度

首先,纵向对比小说文本的思想内容。初中阶段小说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课内小说片段的阅读,而是以此为基础向课外小说或其他体裁文学作品延展,以实现课外文本辅助课内文本理解、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和思维宽度的目的。在《植树的牧羊人》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后延展环节,引导学生们纵向对比本篇小说和鲁迅的《孔乙己》,首先他们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穷尽一生都在做着一件事——牧羊人用毅力和坚持区绿化荒山、造福社会,孔乙己则是一生被禁锢在科举考试和“四书五经”当中,两个小说讲述了完全不同的故事内容,在纵向对比小说思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们思考一个问题——坚持到底是不是一个值得颂扬和传承的品质,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过程,就是基于小说文本来发展学生思辨意识的过程,对于学生传承小说中优秀的文化要素意义深远。

其次,纵向对比小说文本的写人手法。人物塑造是小说的灵魂所在,本质上来讲,学生对小说的阅读与学习就是走进具体的人以及围绕人展开的故事的过程。小说作者和创作风格不同,人物塑造手法就会有一定差异,而在课后延展阶段围绕人物塑造手法展开纵向对比,通过把握人物塑造的差异化,也可以使学生对“牧羊人”的形象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这同样将极大促进学生写作能力、观察能力的提高。比如,小说开头部分,“我”遇到了牧羊人,他给我的印象是“一颗枯树”、不太爱说话、寡言、不张扬,而经过两天的相处,包括五年后的再见,牧羊人在“我”脑海中的形象发生了极大转变,他坚定地只做一件事,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使干涸的沙漠变成了一片绿洲,真正做到了惠及一方水土、一方民。这种人物塑造的前后差异,使得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和鲜活,当学生以纵向思维来对比写人细节时,学生们也会逐渐养成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维与意识,这样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人、结交人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理性。

最后,纵向对比小说文本的构思方法。构思手法是否巧妙是决定小说是否具备艺术与人文魅力的关键,围绕《植树的牧羊人》和教参上提供的其他类似篇目的构思方法进行纵向对比,这个过程就是拓宽学生写作思路、鉴赏思路的过程。为此,教师就可以在作业设计环节为学生们布置这一类型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小说阅读,并比较二者在构思方法上的差异化,而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从而实现学生思维活性的提升和思维深度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组织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要求打破以往、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应当以初中学生小说学习与阅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来合理优化小说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小说教学在学生语文思维、人文情感、思想素养等有效提升方面作用的真正发挥。而这一过程的推进和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思想多维提升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生捕捉小说关键信息、解读小说人物塑造、深挖小说人文内涵方面的引导作用,促使初中学生改变以往单一化、浅层化的思维方式,确保其对小说建立更深刻的体会。

参考文献:

[1]洪丰乔.从接受美学到阅读教学——也谈《祝福》中的短工形象[J].语文月刊,2011,(02):65-66. 

[2]李江华.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有效性[J].读书文摘,2017,(25):212.